本报评论员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协作是时代的旋律。“新春第一会”明确指出,促进产业融合关键在协作,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强化改革攻坚,进一步发挥用好比较优势。贯彻落实“新春第一会”精神与部署,全市上下要立足高站位、着眼大格局,聚力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外联”和“内聚”双向发力,为创新引领产业强市持续打开发展新空间。
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是镇江发展“借力助跑”的大好机遇。近年来,我们围绕做好对接上海这篇大文章,在航空航天等产业上构建了“龙头在上海、配套在镇江”的产业格局,也让越来越多的上海“科技之花”在镇江结出了“产业之果”。句容拥抱南京、依靠南京,去年新签约重点项目中,关联南京区域的项目占比就达到了56.5%。实践充分证明,区域协作对接越密、发展就越快,融入越紧、发展就越好。
要跳出镇江看镇江。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抢抓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同城化等战略机遇,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系统布局区域内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更加有效承接产业外溢和创新辐射。要链接资源,强化“拼抢意识”,做好“借力”文章。优质资源是稀缺品,只有主动抢、才能进得来。不仅要搞活动,还要搭建对接平台、完善长效机制,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等新模式,瞄准上海、南京乃至珠三角、京津冀,积极推动“龙头在外、配套在内,研发在外、制造在内,孵化在外、转化在内”的协同创新,争取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在镇江汇聚奔涌。
要着眼整体看镇江。聚焦市域一体化,统筹“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总体布局、“一区一廊三极多点”创新布局,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跨行政区经济的动力活力。重点片区发展和开发园区优化提升是推动区域协作的重要抓手。要保持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把布局优化、载体提升作为发展“先手棋”,蹄疾步稳推进重点片区和开发园区改革发展,在理顺体制机制、做强配套支撑、构建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攻坚,在资源利用、承载能力、发展特色等方面尽快形成自身优势,构建多点支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联动下好全域“一盘棋”。
区域协作是一篇大文章,既要写实又要写好。让我们迅速贯彻落实“新春第一会”精神与部署,用好区域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机遇,进一步密切“外联”和“内聚”交流协作,在全局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因地制宜深耕有差异化、特色化优势的赛道,在发展中促进协作、在协作中共谋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