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移下移一线 蹚出创新发展新路

“党建红”引领“科技蓝”靶向服务添活力

镇江日报 第01版:头版 2025年02月13日

  

  

  

  

  

  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应东昊

  

  这个春节假期,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依然没闲着,马不停蹄应邀前往各地医疗机构话合作、看病例、讲技术、解难题。

  以慧创医疗牵头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丹阳苏慧创脑科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科技成果孵化成效彰显:该中心已吸引了北理工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医工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胡斌教授的成果在此落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唐毅教授借此通过本地医院联合建立研究型专科,打通产学研医用转化链条等。

  “从播下种子再到破土而出,科技成果要想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和‘从1到N’的转移转化殊为不易。正是依靠科技部门的全程指导护航,让我们不知少踩了多少坑,少走了多少弯路。”汪待发感慨道。而伴随慧创医疗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市科技部门倾力打造的“党建红+科技蓝”服务品牌也被擦拭得越来越亮。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市科技局凭借这一精心打造的服务品牌获评先进集体。

  去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创新引领产业强市部署,以推动落实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强市行动方案为主线,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前移下移科技创新服务,加强跟踪督促,整合部门资源,助力科创企业走好科技创新路子,加快培育形成具有镇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创新需求在哪里,党员小分队就服务到哪里。组建科创服务党员先锋队,科技部门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支持产业链创新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联合攻关重点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由此,在手把手指导、点对点服务下, 作为初创型企业的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牵头的新型光学脑机接口装备脱颖而出,去年底成功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并获省财政资助经费1500万元。

  “真金白银的支持,增强了我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汪待发信心满满地说。由于成功攻克亚洲人黑头发覆盖脑区成像的长期世界难题,眼下,慧创一跃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品牌。

  聚焦“876”创新引领工程重点产业方向,市科技局充分发挥“党建+”的乘数效应,组织党员骨干力量下沉一线,征集技术需求412项,攻关技术难题。针对其中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和氢能、前沿新材料等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创新设立“企业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引导资金”,成功帮助磁谷科技、凯鑫合金等企业完成研发突破。

  春节前,爱思开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负责人登门向市科技局赠送了锦旗。原来,在精心开展科技创新攻坚突破“三项服务”行动中,市科技局党员小分队得知企业外籍高管亟需轮换,希望加快来华许可审批。了解企业的意愿后,小分队派专人指导企业准备来华工作许可申请材料,按政策容缺部分申请材料,压减许可审批时限,以最快速度保证外籍高管来华入职。工作人员用心服务的温馨举措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党建+科技”,双管齐下服务生态焕“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敬东表示,“三项服务”行动纵深推进,5个党员服务行动小组齐上阵,组织专家团队访企问需、破解难题,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累计服务企业400余家,帮助企业凝练对接创新需求93项,撬动企业研发经费增长超亿元。“透过多点突破、精准发力,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强化‘党建红’引领‘科技蓝’,发挥市科技局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先锋精神,靶向服务助力科创企业攻克堵点痛点,以高水平的创新引领为镇江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记者手记

  

  用好“有形之手”护航创新之旅

  陈志奎

  科创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亟待用好“有形之手”。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科技蓝”,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帮助科创企业消除难点和痛点,就能切切实实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动能优势、发展优势。

  创新之路并非一片坦途,需要精准服务的护航。我市打破固有思维,关口前移,全力服务企业前端环节研发创新、中间环节技术支撑和后端环节成果转化,主动助企解决问题、发现需求,齐心协力构建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产业创新生态。

  当前,紧扣“876”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我们要发扬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最后一米”的优良传统,以扎扎实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推动科技服务做细做实,合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最大增量,努力为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强市贡献更多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