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朱小坤:

新质生产力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镇江日报 第01版:头版 2025年02月28日

  

  

  

  

  

  本报记者 佘记其 本报通讯员 白世国

  

  “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代表,平时生活中也更关注农民的生活情况。2024年全国两会,我带去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下乡 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议》等多个建议。”说起去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他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会议之后不到两个月,我的建议就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答复。”

  天工国际作为全球高速工具钢、模具钢、精密切削工具行业领军企业,建厂44年来,从精密切削工具到高速工具钢、模具钢,从战略新材料钛及钛合金到前沿新材料粉末冶金,成功打破粉末冶金关键技术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成为新材料行业的标杆。与此同时,天工国际突破传统材料局限,将粉末材料作为母材生产高端切削工具,成为世界上唯一全粉末系列产品制造商。

  天工的发展离不开“掌舵人”朱小坤的诚信经营、创新发展,他一直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引擎,作为民营企业家,他在全国两会上连续两年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他说,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开发和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希望国家能够给予企业更多鼓励自主创新、揭榜挂帅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他也一直致力于企业科技创新,2月21日,由天工国际附属子公司江苏天工爱和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宁德时代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新型压铸模具用钢粉末冶金与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举行了启动仪式。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新能源汽车用大型一体化压铸模具钢技术,这个技术不光是中国在攻克,世界各国都在开发,我们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科技创新、揭榜挂帅的政策支持、政策辅导,我提的这个建议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多部委的支持,应该说这几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推动力度越来越大,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朱小坤说这为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天工国际的目标就是要在高端新材料上持续发力,为国家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今年1月23日,天工国际TGE23系列产品成功通过北美压铸协会(NADCA)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此认证的企业,此次认证不仅是对天工长期以来在新材料领域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中国模具新材料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崛起,具备替代进口的能力。”朱小坤说。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是中国还不是钢铁强国。如何提高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也是朱小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新质生产力上,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全世界只有6个国家拥有一体化大型压铸模的证书,天工拿到了这个证书,中国唯一。比如说,在铝挤压行业,每年需求量大概就是15万-20万吨,以前我们没有这个证书,产品就无法进入这个市场;拿到证书后,我们的特种材料销售额同比增长20%左右,这正是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给我们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朱小坤说。

  

  

  

  记者手记

  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要开辟产业“新赛道”

  

  

  

  佘记其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向“新”求“质”?

  朱小坤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新质生产力,它确实是很重要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

  朱小坤说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就是开辟产业“新赛道”。如何打造创新平台,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传统产业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加强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要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三是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全力打造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从关键环节着手、在重点部位发力。一是要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转型;三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要有序布局未来产业,打造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五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