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找企业”是为真正“镇合意”

镇江日报 第02版:要闻 2025年02月28日

  

  

  朱婕

  

  信用修复服务送上门,助企轻装上阵。我市自去年10月推出“全托式”信用修复,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卸下“失信包袱”、重获“信用牌照”。这一从“企业找服务”向“服务找企业”转变的探索与实践,让受益企业频频点赞。

  近年来,我市持之以恒打造“镇合意”营商环境,随着多渠道融合,快速响应、高效办理,“有求必应”已是常规动作。

  不仅如此,“求”与“应”间的主被动关系,“求”与“应”两个动作间的时间差,也在逐步被打破。早在2023年,我市税务部门就创新性开展纳税人缴费人诉求及重大涉税举措“预先服”,帮助项目方提前准确掌握相关信息,提高税费服务精准度和时效性。此举受到纳税人缴费人广泛好评,被作为营商环境创新项目在全省推广。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是角色转换,更是换位思考。实践中,需用鹰眼、鱼眼、蚁眼,聚焦企业难点、痛点、堵点,为企业解决烦心事,更需用企业视角看政策落地、服务效果。

  “服务找企业”,要及时更要精准。“找准”的前提是尊重行业、企业发展的规律。不同的企业、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的服务是不一样的,要以企业视角研判、分析,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不要“我觉得”而要“企业觉得”,帮助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要为企业精准画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信用修复领域,针对失信企业,我市发改部门建立周调度机制,以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密切跟踪失信企业的修复进度,有效解决企业重复申请、多头申请、修复不彻底难题,提升了企业信用修复质量。

  这其中,有一些硬件层面的案例值得借鉴。比如,在杭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一块醒目的“专精特新名城驾驶舱”电子屏,上面不仅能查询到杭州每家专精特新企业的各类公开信息,还可以看到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生态圈关联、大企业配套、价值链地位、产品科技水平等重要分析信息,堪比专业研究报告。数智结合的方式精准画像,或可事半功倍。

  主动上门、服务前移,是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的关键一环,但同时要警惕“上门服务”变“上门包袱”。换言之,为企业提供帮助、解决困难,要讲求实效性,不能给企业增添额外的负担。

  二月的镇江,春意可感。今年,市发改委联动市级机关部门,连续三年开展“惠企‘镇’行”服务企业调研走访行动。2月25日,首站走进京口区,现场6位企业或项目负责人提出了需要市级层面给予协调解决的问题,市发改委“24干将”服务团队投资管理组、园区推进组、后评价组当即提出了初步解决路径和操作办法。

  一次走访就要走出成效,需要大量的提前工作做铺垫。走访前,上述工作组提前摸底,对企业的诉求进行预调研、预分析,奔着问题而去,精准把脉施方。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以“提前量”换服务实效的实干,无疑是最质朴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