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许诺 许牧林 记者 栾继业)春学期开学以来,京口区教育局结合区情实际,深入落实“2·15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拨准作息“生物钟”,为成长续航。充足的休息是学生身心健康和高效学习的根基。京口区通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在保证学生在校时长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对学校课时和在校作息的合理化调整,让课间活动时间、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和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均达到标准,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放松大脑、缓解疲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天的学习生活。
优化课程“拼图”,点亮体育之光。京口区非试点学校每周安排“4+1”或“3+2”的体育课和体活课组合,6所试点学校则全部做到每天1节体育课。京口区教育局还创新性地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深度融合,构建“体育+健康”课程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山路小学充分发挥体育课作为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增强体质的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制定个性化体育教学内容,积极引入新兴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体验,让学生们都能在体育课上“迈出脚”“玩得好”。学府路小学盘活校园空间,充分利用校园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在体育课上开展“迷你篮球赛”“武术操比拼”等趣味十足的小型比赛,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尽情发挥,展现自己的运动才能。
创新课间“舞台秀”,释放青春活力。京口区各校创新活动形式,将课间操与体育游戏、校本化特色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并在走廊、空地布置更多富有趣味性的课间活动设施。为避免课间活动的单调性,京口中学为学生们带来“课间微运动挑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自选区域和项目,对决乒乓技术、挑战跳绳个数等。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和恒顺实验小学分类推进大课间活动变革,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以跑操、素质练习和田径活动为主;下午大课间活动以排球、滚铁环、跳房子等趣味性十足的技巧类运动为主。红旗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解锁多种趣味课间小游戏,如扔沙包、跳房子、青蛙跳、萝卜蹲等;谏壁中心小学鼓励学生利用每天2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在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中深入学习和锻炼,培养对运动的热爱,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2·15专项行动”的蓬勃开展让京口学子们身上有汗、脚下有劲、嘴角有笑、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