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钱小蔷 孙卉 记者 杨泠)与人交谈时,听不清对方的声音,抑或被人“吐槽”说话声太大……这些都是常见的听力损失的表现。其实,听力损失症状并不局限于“听不见”“听不清”。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医生提醒,除了听力明显下降,隐形听力损失也需引起重视,如果持续出现耳鸣、耳闷、头昏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接受听力检查,一旦确诊,接受规范治疗。
30多岁的周女士(化姓)接连数日出现耳鸣症状,不堪其扰的她来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经过专科检查,医生初步判断为听力问题。对于医生的判断,周女士起初还有些纳闷,在她看来,自己对于外界声音的感知并没有明显下降,怎么就听力有问题呢?
“人的听力损失包括很多种,隐形听力损失便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无法听清特定频率的声音和言语识别率下降。”江大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陆汉强解释说,人的听力范围通常在20至20000赫兹,声强级范围在0至120分贝,其中日常交谈的频率在500至3000赫兹,听力损失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听力损失频率可能从高频逐步到语频,再到低频,最后进展到全频段,造成言语识别率下降,同时伴有耳鸣、耳闷等症状。隐形听力损失不易被察觉,那么有哪些信号可以提示人们及早识别呢?陆汉强说,虽然隐形听力损失病如其名,早期不易被察觉,但只要患者多留心自己的听力健康,是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如耳鸣、耳闷、头昏、头重等,如果持续出现这些症状,在排除耳道、耳神经方面的疾病后,需考虑隐形听力损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