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好事

丹徒检察全方位守护民生福祉

镇江日报 第08版:法治周刊 2025年03月13日

  

  

  

  本报通讯员 余尚文 本报记者 张驰川

  

  守护江河湖海安澜,关注市民衣食住行。近年来,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检察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做实检护民生工作,围绕法律监督主责主业,立足公益诉讼工作职责,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聚焦民生领域公益受损情形,着力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实际行动为民办实事好事。

  

  信号“满格”幸福“升格”

  

  2024年3月,丹徒区人民检察院收到政协委员线索反映主城区某新小区地下停车场(含电梯)无网络信号覆盖或信息弱,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民生问题无小事。收到线索后,该院立即派员开展走访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同时加大摸排力度,发现多个老旧小区地下车库也存在无网络信号问题,不便于群众手机扫码使用智能充电桩,且一旦发生意外或者紧急情况不便于向外求救,存在一定的公共安全隐患。

  同年4月,该院依法向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履职,推动案涉电信企业开展网络信号专项提升行动。截至6月,推动电信企业投入改造资金18.9万元,实现案涉小区地下停车场、电梯等公共空间信号全覆盖,调整增加5G网络基站、设置信号放大器20余处,并完成通信配套设施的安装和信号测试验收,实现了网络信号全覆盖,大大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消除了公共安全隐患。

  

  提升无障碍出行温度

  

  一条盲道、一个坡道、一部电梯、一个信号灯……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关乎着特殊群体的真实体验,也映衬出镇江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与文明进步。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关乎残障人士,也关乎老年人、伤病者、母婴等群体,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2024年4月,该院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线索反映,城区多条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到位问题。该院走访调查发现,辖区龙山路、谷阳大道、瑞丹路、瑞山路、人民广场周边等多条城市道路的数十个路口、人行横道两端、盲道出入口仅有普通台阶,未设置无障碍缘石坡道,路牙与路面形成20厘米垂直高差,严重影响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士、婴幼儿推车等特殊群体安全通行。

  为此,该院积极向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相关部门收到建议后,制定了详细整改方案,有序推进城区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底,改造无障碍缘石坡道100余处,大大方便了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日常出行。

  

  扣紧小区充电“安全扣”

  

  住宅小区是电动自行车火灾的高发场所,针对小区居民违规停放、飞线充电乱象等情况,丹徒区检察院进一步将力量下沉、安全关口前移,通过多到社区走访、多向居民宣教,开展隐患排查、加强联合巡查、做好闭环处置,耐心引导居民自觉整改、规范充电,共同守护社区平安。

  2024年1月下旬,检察院工作人员发现城区多个居民小区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现象较多,有的业主将电动自行车停放于单元门出入口大厅,堵塞消防通道,有的甚至不惜将电动自行车通过电梯上楼回家充电,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该院依法向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履行职责,合力解决居民充电难问题,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案涉多个小区建设了集中停放充电区5处,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桩150多个,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满足了居民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需求,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受到群众的好评。

  

  打造环境治理“新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列入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只有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才能真正建成美丽宜居乡村,也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近年来,丹徒区人民检察院依托公益诉讼这一有力抓手,持续关注、精心守护乡村人居环境治理。

  2024年初,针对发现的某村违法行为人转运偷倒废弃渣土破坏环境问题,该院分别向属地及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3份,合力推动废弃渣土清理1900余吨,受损土地实现复垦15000平方米,并对违法企业、违法行为人罚款5万元。

  2024年9月,该院针对群众反映的某鸡场散发臭味影响周边群众日常生活问题,经现场调查核实情况后,分别向属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发建议2份,合力推动案涉企业加强养殖废水废气污染防治,加大清粪除臭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大大降低了鸡场废气对周边群众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