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王娜
“3月11日大会闭幕,3月12日我回到了工作岗位。算算日子,刚好一周。”3月17日上午8时,全国人大代表、恒顺醋业生产管理部部长、党支部书记林田中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提前半小时到岗是林田中多年来的习惯。利用这半小时,他能做好当天工作的条目式规划,以便在8:30全员到岗后迅速进行工作布置。
“说实话,离开企业的这10天,对许多本职工作都十分挂念。回来后,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主要做好了‘三件事’。刚好,我要去智能立体库那边看看,我们边走边说。”戴上工作帽,林田中领着记者走向恒顺集团的智能化生产重点项目——智能立体库。
走进宽大的仓库,一排十多个库口间隔排开。有些库口门帘紧闭,上方的显示器清晰提示存放产品的名称和数量,一目了然。透过一个开着的库口向内望去,一排排“钢铁丛林”有序排列,一箱箱货物整齐摆放。
说话间,叉车将一托盘打包好的白醋放置在库门口。传送带随即启动,将白醋运往内部交接位置。不到10秒钟,一台闪着绿色指示灯的机械臂就来到交接口,快速又稳当地将白醋搬走,放置在预设位置。
“这就是我们处于试运行阶段的智能立体库,相较于传统的仓库,仓储运行效率提高了3到5倍。”林田中说。作为智能立体库建设的项目经理,及时了解立体库的运行情况是他回来后的第一项工作。“未来,立体库还将迎来进一步优化,实现生产、仓储、物流多系统的整合,让工作流程更加协同高效。”
走出智能立体库,林田中说起回来后关注的第二件事——新产品研发。“作为生产管理部部长,推动新产品项目开发落地是我的分内事。”林田中坦言,回来的第二天,他就召开了新产品开发小组会议,细致了解16个新产品的开发进展,安排下一阶段工作。
沿着厂区道路步行10分钟,灌装车间到了。穿上鞋套、戴上头套,记者跟着林田中走进现代化的灌装车间。快速运转的生产线上,一瓶瓶香醋排着队朝前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林田中说,这条现代化生产线就是恒顺推动传统企业向智能化企业迈进的坚实步伐之一。
“查看醋醅发酵,关注灌装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对产品生产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回来后做的第三件事。”林田中说。
今年全国两会,林田中带去了“关于加强产业工人终身制学习投入保障的建议”,旨在更好地激励产业工人持续学习新技术、掌握跨领域技能、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恒顺,对产业工人的培育已全面启动。
恒顺醋业灌装车间助理谭世林表示,在恒顺,产业工人的学习热情高涨,“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十分普遍。新员工通过向老员工请教、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能更好地结合新设备和新知识,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产品质量。
“恒顺在技能人才的终身制学习和培养上已有相关的规划。今年,恒顺将继续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并针对AI技术、工业互联、传统酿造的融合方面有计划地开展智能酿造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林田中表示,通过举办技能大赛,不但能促进产业工人爱上学习,还能有效提升工作效能。企业还将积极发挥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作用,开展好产业工人队伍的系列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等级评定等工作,为恒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