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畔到圌山脚下

一批“沪籍”企业落地开花

镇江日报 第04版:综合·经开区纵览 2025年03月18日

  

  

  

  

  本报记者 潘宇琴 张琼霞

  本报通讯员 孙梦娇 李长兴

  

  春日里,圌山脚下,雨霁风光,百卉争明。站在山顶眺望,不远处铁轨延绵,连接起长三角的交通脉络,从镇江经开区出发到上海,乘坐高速列车最快92分钟到达;这里的镇江港设计通航能力位列长江流域第四,全年吞吐货物达到2亿吨……依托区域优势,镇江经开区作为全市经济建设主阵地,积极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两地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一批“沪籍”企业从黄浦江畔走来,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已是硕果盈枝、收获满满。

  新兴企业扎根发展 十年开花结果

  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信息,每5分钟自动录入一次;机械手围绕取料区和周转台来来回回夹取物料,待最终加工完成后将成品取出机床……这一幕是位于镇江经开区姚桥镇的江苏瑞尔隆鼎实业有限公司数智化生产车间的场景。2024年,企业获得“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称号。

  2014年,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从上海来到镇江经开区,聚焦地方重点产业方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投资兴办企业。发展至今已超过10年,企业攻关的电子稳定系统液压控制单元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新能源汽车“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企业自主研发的铝基陶瓷复合材料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产品在不断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走向世界。

  “人在变,但服务不变。”瑞尔隆鼎总经理洪友谊如此描述企业落户镇江经开区的感受,尽管对接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一直在变,但在项目申报与审批、政策对接等方面的服务一直是优质高效,镇江经开区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外企龙头转移总部 持续加仓中国

  作为工业杀菌剂行业龙头企业,托尔集团2012年落户镇江经开区,并成立了该集团在中国的第一家生产型企业——托尔专用化学品(镇江)有限公司;2018年底,托尔集团完成了中国区总部从上海到镇江的转移,在镇江成立集团大中华区总部后,托尔化学迈入高速发展的轨道,销售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目前,镇江成为托尔集团仅次于设在德国、墨西哥的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

  “镇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铁路、河道运输繁忙,基于托尔集团全球全方位发展战略和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需要,选择镇江经开区作为企业总部能更高效地决策指挥,更集约地配置资源。”托尔化学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郑清林博士表示,集团定位未来的发展是美、欧、亚三分天下,要提高中国在全球的份额,还需要持续加仓。

  精密制造落户开工 强链关键产业

  2024年12月,总投资2亿元的博锐拓沃高精密成型刀具项目开工仪式在中瑞产业园顺利举行。该项目由上海拓沃精密工具有限公司投资实施,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年产200万件高精密刀具及20万件配套刀体,该项目的落户是对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等“四群八链”关键产业链的补链、强链。

  博锐拓沃原先一直在上海租用厂房用于生产,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在长三角地区选址,最终落户镇江经开区,建设企业第一个自有生产基地。“决定走出上海,最终因镇江经开区相关部门一次次全面介绍和细心帮助,加大了企业落户这里的决心。”博锐拓沃精密工具(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洲感慨道,企业也将以镇江生产基地为新起点,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链生态伙伴来投资,为镇江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镇江经开区将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工作主线,积极打造助商惠商政策高地、亲商便商服务高地、尊商安商发展高地、兴商留商投资高地,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凤筑巢”,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助力上海和镇江两地融合发展实现更多“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