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护航一流营商环境

法治力量助企安心谋发展

镇江日报 第09版:法治 2025年03月20日

  

  

  

  本报通讯员 杨阳 本报记者 张驰川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企业长远发展最好的“定心丸”。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出台后,我市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重点,结合省厅部署要求,细化分工举措,明确责任部门,通过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专项调研、工作座谈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行政监管效能,优化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

  

  监管执法试点显成效

  

  创新开展分级分类监管执法试点。在扬中市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税务等领域开展分级分类监管执法试点工作,试点部门针对监管对象的分类分级名录,根据不同风险级别档次,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频次和执法检查方式,制定差异化监管执法措施。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单位深化分级分类结果的管理运用,推动企业分级分类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度融合,依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开展差异化监管执法,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提高监管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检查286次,同比减少42%,经营主体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我市将总结分级分类监管执法试点工作的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逐步构建完善的分级分类监管执法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分级分类监管执法工作。

  

  智慧赋能精准又高效

  

  精准高效推进智慧执法。镇江市交通运输局完成全市12处综合执法站点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县执法机构、基层站所应用智能执法装备,一线执法人员“单兵三件套”配备率100%,实现智能执法装备与综合执法业务系统(守护系统)后台数据库应接尽接。建设全域“可视化”数字智能感知预警体系,组建执法研判“数字战队”,实施预警信息分级分类处置,实装上线39种“线上+线下”联动一体化执法大数据模型,实现预警信息处置闭环。探索公路AI全场景智慧执法巡查新路径,通过无人机航拍全面排查普通国省干线路域环境及桥下空间,实现路域环境历史遗留问题基本清零、新问题动态清零。

  公安部门打造“公安护企直通车”,为企业提供“点对点,面对面”高效优质服务。坚持民生导向、实战导向,积极探索110技术革新和功能优化,在不改变群众传统拨打110习惯、接警员不使用互联网设备、确保网络保密安全基础上,研发上线了直拨可视化110报警服务系统,实现了“5G技术+民生项目”在110接处警工作中的深度融合应用。

  

  科学监管维护公平竞争

  

  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出台《镇江市“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清单》,涵盖37个市级部门、56个行业领域,推动事中事后监管从“按事项管”向“按行业管”转变。通过“汇总取重”,将单部门抽取的481户重复检查对象整合为部门联合检查,压减检查次数498次,压减检查频次52.26%。

  将“五市八县”纳入长三角跨区域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城市名单,镇江、浙江湖州、温州、上海金山、安徽宣城五地市场监管、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商务部门联合开展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异地侵权保护和旅游行业放心消费联动抽查,加强对知名商标品牌在异地的保护,减少对旅游经营主体的重复检查,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白名单”助企减负增效

  

  探索开展行政检查“白名单”试点。市发改委研究制定《关于开展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纳入白名单的企业,除重点监管事项外,原则上采取“触发式”监管及非现场执法。明确省级以上部门确定的检查任务,通过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数据监测、风险预警等途径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因突发紧急事件、媒体曝光等必须开展检查的事项3项触发条件。

  推进落实“综合查一次”制度,“豁免期”制度,对行政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监督等行政执法优化举措。切实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合法权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引导企业规范合法合规经营。目前,已明确句容市、京口区、镇江经开区开展试点相关工作,正在确定重点监管事项、“白名单”企业过程中。

  

  行政执法方式再优化

  

  改进行政执法方式。丹阳市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全方位提升执法质效,卡准行政检查“流程关”。规范实施行政检查各个环节,对行政检查实行清单管理制度,要求各行政执法单位按规定程序编制本年度行政检查计划和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依法规范“网格化”和“第三方”服务管理,坚决杜绝行政检查权外包行为。

  制作发放案件“监督卡”。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一案一卡”监督制度。各执法单位制作并向当事人发放“行政执法案件监督卡”,推动监督关口前移,提高民主监督参与度,实现执法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早纠正。2024年以来,各执法单位共发放监督卡2847份。

  试推“免申即修复”信用监管。创新服务方式,按照各行业领域特点,探索推进惠企“免申即修复”工作,为符合信用修复的经营主体停止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苏)”行政处罚的公示,提升信用修复规范化水平。目前已共制定并公布免申请即修复行政处罚事项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