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治水路,水利人的坚守与蝶变

镇江日报 第04版:综合·经开区纵览 2025年04月10日

  

  

  本报记者 路晓明 本报通讯员 嵇庆才

  

  4月2日,春日暖阳洒在镇江经开区丁岗镇团结河上,绿草垂柳相伴,河水静谧流淌。镇江经开区老水利人吴军秀望着眼前美景,思绪不禁飘回到十五年前那个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河畔泥泞中前行的自己。从“拓荒者”到“守护者”,从“治水小白”到行家里手,吴军秀与同事张文胜用十五年韶华,在镇江经开区104条河道、39公里长江岸线上刻写下水利人的坚守与蝶变。

  2010年初春,吴军秀第一次站在团结河岸边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沉:不足5米宽的河道被杂草吞噬,村民在坡岸上开垦出“巴掌田”,散养的鸭群搅浑了本就发黑的水体。“那时百姓觉得河道整治是‘瞎折腾’,我们上门劝说常吃闭门羹。”吴军秀说道。

  谈起河道治理初期的艰难处境,吴军秀感慨万千:“那时,对于河道土质差异的辨别堪称一大难题,即便是同一条河段,土质也复杂多变。每逢雨季,便如同迎来一场严峻‘大考’,面对滑坡,只能一铲一铲挖开松软的沙土,从别处调运黄土进行回填重建,然后逐层夯实坡岸。”

  如今,曾经困扰大家的土质难题,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程开展前就被精准识别并妥善应对,这让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与效率都得到极大提升。

  十五载寒来暑往,吴军秀用脚步丈量过镇江经开区每一条河流。现在团结河、捆山河、沙腰河……碧波荡漾,美景推窗可见。巡河时,听到百姓对河道变化的称赞,吴军秀心中满是欣慰。

  与吴军秀的“河道情缘”不同,张文胜的战场在绵延的长江岸线。“旧闸站设备陈旧,功能单一。村民怕征地影响收成,我们带着补偿方案挨家挨户算生态账。”他指着如今新建的姚桥闸站说,“现在旱季能引江水灌溉,雨季可快速排涝,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实实在在地让百姓得到了好处,守护着一方水土安宁。”

  2020年夏天,长江水位连续38天超警戒线的情况下,张文胜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监测,利用新建成的两禁一防平台及农村防汛预警平台精准调度沿江9座中型闸站。滔滔江水中,新筑成的8.85米高的长江干流堤防如巨龙般镇守波涛,堤内稻田青翠如常。

  2023年水利站改革后,张文胜和吴军秀又开始钻研起智慧水利系统,在水利领域崭露头角的新秀庄家钦眼中,这两位前辈像“移动的水利百科全书”。

  吴军秀与张文胜并肩踱步于崭新的江滩漫道。远处,白鹭翩跹,自在翱翔;江面上,巨轮往来,悠长的汽笛声裹挟着江水的气息悠悠飘来。“从前觉得把堤防修结实就是成功,现在总想着怎么让水‘活’起来、让百姓‘乐’起来。”说罢,吴军秀转头望向老搭档,张文胜点头应和:“是啊,你看咱们经开区这104条河道,它们就像整个水系的‘毛细血管’,轮浚方案还得再琢磨……”

  十五年治水路,青丝染微霜。从“人扛肩挑”到“智慧水利”,从对抗洪水到对话江河,吴军秀、张文胜的故事里,藏着镇江经开区基层水利变迁的密码。当青年技术人员们用无人机巡河时,老水利人依旧习惯伸手掬一捧水细嗅——这种“新旧共生”的默契,或许正是江河安澜的真正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