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借款10多年不还 司法介入成功破局

镇江日报 第09版:法治 2025年04月10日

  

  

  本报讯(京彩萱 记者 翟进)近日,京口法院执行局干警南皓收到了一面锦旗。送锦旗的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王某,他连声道谢:“10多年了,这笔钱终于有了着落,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时间回溯到2012年,王某与李某本是多年邻里。出于信任,王某将2万元积蓄借给李某应急。然而,借款后李某却迟迟未还。10多年间,王某多次催讨无果,无奈诉至京口法院。经审理虽然胜诉,但李某仍未履行还款义务,案件进入执行阶段。

  执行干警调查发现,李某年逾七旬,无固定收入,仅靠每月微薄农保和子女赡养费生活,甚至常将钱用于打牌消遣。

  面对“执行不能”的困境,若简单采取强制措施,既难实现债权,还可能激化矛盾。“法律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南皓与团队反复研讨后,决定用耐心“破局”。

  一年来,南皓与同事十余次上门走访,与李某“拉家常、讲法律、算得失”。从拒不配合到敞开心扉,李某逐渐意识到: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最终,李某主动联系亲友筹措资金,还清了借款本金。而王某也自愿放弃部分利息。这场跨越10多年的纠纷在法与情的平衡中圆满化解。“执行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有温度的民生答卷。”南皓表示,执行工作在保障胜诉权益的同时,也要注重修复社会关系、传递司法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