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孙小培 朱研
就诊足迹从镇江延伸至省内多地大医院,供体来源从近亲属扩展到中华骨髓库……自去年8月确诊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种常规治疗后效果极差的疾病,秦女士(化名)一直奔波在寻找延续生命方法的道路上。
今年4月8日,秦女士坚持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做治疗的决定,收获了阶段性成果——当天上午,她在连日照护自己的医护人员和家人的陪伴下,稳步走出移植仓,转入普通病房,进入康复观察期。至此,她也成为继20年前我市首次成功开展供源为中华骨髓库的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后,第二例接收该项手术的白血病患者。
只道是寻常出血
未料竟然患上白血病
去年,秦女士发现自己无诱因下出现皮肤出血和牙龈出血,为进一步明确病因,于当年8月接受了骨髓穿刺,结果考虑为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当时正值盛夏,但这一纸诊断,却让秦女士如坠冰窟。而在深入了解该疾病后,她更是紧张到不行。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迅速,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常在几周至几个月内病危。秦女士初诊时为高风险人群,常规治疗效果更差。
多番打听对比后,秦女士振作起来,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外地一家医院,接受了两个疗程的化疗,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随后,她又回到镇江,在市一院血液科进行了一个疗程的化疗,病情得到控制。
在秦女士接受治疗的同时,她和家人都在积极寻找更多有效的疗法。这一次,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了业内公认有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医患携手“抗白”
顺利出仓迎接“新生”
市一院血液科主治医师于迪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输注到已经衰竭,或造血功能、免疫功能被摧毁的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般来说,骨髓配型至少要保证5个点一致才可以考虑进行移植,即半相合,这是进行骨髓移植的最低要求,吻合的点越多,手术的成功率越高,后期的效果也越好。如果配型的10个点全部吻合,即为全相合,这是最理想的骨髓移植方案,移植后排异反应少,成功率高,但配型成功率极低。
根据统计,受者与同卵双胞胎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率几乎可达到100%,与父母之间的匹配成功率约为50%,与同胞兄弟姐妹的匹配成功概率为25%,而与非近亲供者的匹配成功概率大约在二十万分之一至一百万分之一之间。
遗憾的是,之后参与这场“生命接力”的多位秦女士的亲缘供者,均不能提供全相合的供体。就在一家人几乎陷入绝望之际,从中华骨髓库传出的好消息又让她燃起了治愈的希望——骨髓库里有一名HLA与她完全相合的志愿者,而且按照规范程序征询其意见时,对方表示同意捐献。
有了“生命的火种”,秦女士想到此前在市一院有效化疗的经历,本着对医院医护人员的信任,她不顾家人“去外地做手术”的建议,决定就在该院迎接“第二次生命”。
3月19日,在市一院移植仓内,从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血液中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被顺利输入秦女士的体内,她也没有出现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系统重建困难等移植常见的并发症。4月8日,秦女士各项关键指征达到出仓标准,转入普通病房,准备开启全新人生。
每年数十例造干移植
帮助患者重燃希望之光
“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者来源主要是亲缘供者、中华骨髓库,以及脐带血库。”市一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钱军介绍,该科常规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相合和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半相合微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近几年来,血液科每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数十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术后所需造血时间是普通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倍,因此出现感染和出血风险更大,治疗难度也就更高。目前,省内能够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屈指可数,市一院便是其中之一。
有了技术赋能、人才加持,市一院血液科在钱军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学术前沿,提高医疗水平,为我市血液病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后,科室将持续发挥血液病的精准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特色,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