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亮 韩婷
本报记者 张驰川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我市政法部门立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需求,以“党建联建、法治服务、协同共治”为主线进行探索,努力为新型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注入法治动能。
建强组织 运行机制更加健全
党建联建,成立保障联盟。打造道路运输行业“2+3+N”民主协商制度(“2”是以行业工会、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劳动关系双方,是协商的发起者和组织者;“3”是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对协商进行协调、指导、监督;“N”是协商议题涉及的多个政府部门和经营主体),组建市级道路运输行业工会联合会和8个县区级行业工会联合会,形成“1+8”行业工会组织体系,推动新业态群体诉求有回应、有着落。
精准体检,破解堵点难点。深入平台企业、物流公司等新业态群体,综合运用线上问卷调查、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形式开展“法治体检”,形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法需求清单》《交通事故法律服务全流程》权益保障手册。制定《发挥仲裁优势保障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发挥仲裁防范化解商事纠纷作用,不断提高行业协会商会风险防范能力。
多元联动,构建服务网络。联合人社、邮政管理、快递行业工会等部门在全省率先成立镇江市快递行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建立新业态行业集体协商制度,在集体协商基础上签订《镇江市快递行业集体合同》,覆盖全市11个快递企业、38家分支公司、760个基层快递网点,1800名快递员从中受益。首创开通新就业群体12345暖“新”热线,解决诉求近800件,办结率100%。
建优平台 普法动能更加强劲
共建普法共同体,打造“链条式普法”。建立健全“预防-监管-调解-诉讼”全链条联席会议制度,在“8+X”综合服务集市品牌(针对新业态就业群体提供健康服务、专项保险、入会服务、暖“新”礼包、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8项服务,加上各地的“X”项特色服务项目)中嵌入法律服务模块,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4500余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余件。
共建线上云平台,打造“互动式普法”。依托“法眼新观察”抖音视频号、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开设“律师讲法”“你来问我来答”等专栏,发挥法润民生群、网格群等传播优势,定期推送新业态群体普法、调解案例,组织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在线答疑,积极回应新业态群体法治需求。
共建线下新阵地,实现“嵌入式普法”。打造学府路货运司机党群服务中心等4个普法教育新阵地,组建新业态职工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设立货车司机法律服务站29家,由专业律师“点对点”联系服务货车司机,提供“歇脚学法”、法律咨询、文书代写等服务,打造货车司机“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建好队伍 基层治理更加顺畅
党建引领行业自治。发挥货车司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平台企业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党组织嵌入企业治理架构,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各环节。推动货运企业依法组建工会,成立惠龙易通、诺得物流2家民营物流企业平台工会联合会,做好关心关爱和团结凝聚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作。
激发内力顺势而为。健全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担任社区“普法宣讲员”“民情速递员”,让新就业群体由基层治理服务对象变为治理力量,切实提升城市治理的整体效应。
活动赋能创建品牌。深化“驿路普法”品牌建设,与各类平台合作,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鼓励他们收集各类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小微问题,带动新业态群体参与基层普法、志愿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让他们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