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宁华
本报通讯员 易艳兰
“CT做好了,记得下午3点来拿报告。”在丹徒区高桥镇卫生院CT室,放射科主管技师史珍在给村民做腹部CT检查。以往,要做这种检查,村民只能过江去市区的三甲医院。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就医感受,高桥镇卫生院新增了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痛胃镜等诊疗项目,基本实现“随到随做”。
医疗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丹徒区卫健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着手,切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打通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难点,让服务更有效率,让群众更有“医”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为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更好普惠民生, 区卫健委以推广“三明经验”为抓手,加快区域医共体建设,打造医共体远程医疗中心,建成区域影像中心;以全专联合门诊、联合病房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区、镇(街道)两级服务共同体,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为促进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区卫健委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今年将推进区人民医院高级专家工作室建设;在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基础上,强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今年区人民医院将推出系列便民惠民工程,内容包括实施基层卫生院专家坐诊全覆盖;建立内分泌科、手足外科、康复医学科共同参与诊疗与护理的联合病房;为就医群众提供“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区域内就医医保服务,推动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向更加便捷、高效、普惠的方向发展。
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提升基层药品配备和使用能力,优化药品配备供应。坚持基本药物主导地位,合理配备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和金额占比不低于55%、45%。扩展药物配备范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医院用药目录衔接,逐步实现区域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常见病用药目录一致。
持续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等级中医馆建设,已建成五级中医馆1家、四级中医馆3家、三级中医馆5家,今年计划新增五级中医馆建设单位1家。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惠民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
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工作连着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前沿阵地”。为了筑牢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底,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丹徒区不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10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高桥、辛丰、上党、世业、高资5家卫生院配备CT设备,并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影像合作;9家卫生院配备胃肠镜系统,全面增强消化专科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级医院建立全专联合门诊(专家工作室)35个,涉及内分泌科、中医科、心血管科、精神科、口腔科等17个临床专科。今年以来,该区持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进省级社区医院、基层特色科室等创建。进一步推进健康管理中心、慢病筛防中心、体医融合中心等建设,计划新增慢病筛防中心1个。
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是落实“以基层为重点”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大举措,也是让人民群众更方便、安全地看病的前提,区卫健委以此为抓手,打造服务品牌、拓展服务内涵,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体验,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以“硬核担当”做“健康丹徒”建设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