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琼霞
本报通讯员 王玉龙 吴倩
近日,镇江经开区姚桥镇迎滨村茅沙自然村的小江边家庭农场,“农场主二代”张明正操作着植保无人机遥控器,身边的无人机迅速飞向麦田上空,将与水混合后的叶面肥喷洒在小麦叶面上。
“小麦处于拔节期,近期天气比较干燥,近期我经过咨询专家后,将叶面肥撒入麦田,起到壮秆效果,以提升后期小麦产量及品质。”张明解释。张明手上操作的是去年购买的最新款第六代植保无人机。“最新款动力更强,3亩半的麦田15分钟就可以完成撒肥,以前纯人工撒肥一天只能撒40亩。”
投身机械化农业实现更稳定盈利
小江边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是张明的父亲张新林。张新林是土生土长的迎滨村人,1998年,怀揣着儿时做强农业的梦想,36岁的张新林结束了在甘肃的生意,回到家乡承包了38亩田块,开始务农。
从种植芦笋到种植大蒜头到生猪养殖再到种植大田作物,因市场价格波动,张新林初期的农业路充满荆棘。2008年,张新林参加江苏省机插秧推广培训班,此后购买了相关农机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打田、插秧一条龙服务。
“我在参加完机插秧推广培训班后就对机插秧技术非常看好,当时就去常州的厂家购买了最先进的乘坐式插秧机,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从100亩到200亩再到400亩,服务田块面积呈几何级增长。”第一次“试水”机械化农业,张新林就实现了盈利。
精心打造大米品牌赢得客户信赖
成立小江边家庭农场,张新林新增承包地块600余亩,用于小麦水稻种植。2017年,根据国家政策引导,张新林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购买烘干机,在2018年成立米厂,注册“小江边”大米品牌。
“当时很多农户都将田块承包给了我们这样的农场大户,农户只能从商店购买大米,品质参差不一,也没有性价比,我就想着让周边的农户们吃上家门口种出的满意米。”这是张新林打造大米品牌的初衷。
张新林开始细化每一个操作流程——在水稻品种选择方面,坚持使用适宜本地种植的南粳46及南粳5055,尽管这个品种种子价格高且熟期较长;在施肥方面,坚持有机种植路线,每年570余亩的自种田共施用有机肥600包,同时还施用3次硅肥、钾肥及硒肥,平均亩施肥成本比面上高300元左右;在农田耕翻方面,深翻耕整深度达30-40厘米,而一般大户耕翻农田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尽管投入成本大,但从长期来看对后期稻麦种植都有好处……
“我始终认为做强一个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投入不能立马见效,但是相信好品质的产品定会口口相传,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信赖。”张新林说。
自2018年正式进入市场开始,“小江边”大米的销量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其中2023年11月开始销售的20万公斤大米,在2024年8月便销售完毕。“客户主要是周边的农户及外来务工人员,很多农户都购买我家大米寄给外地的亲戚朋友,一到过年,外来务工人员更是大量购买带回老家。”当前,除了周边地区,“小江边”大米客户已拓展至温州、深圳等地。
2020年,小江边农场获得“江苏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2023年,“小江边”大米在第三届“镇江好大米”评比活动中获评优质产品。
“新农人”接班“定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农业新设备层出不穷,市场上不断推出新产品。张新林也逐渐将经营指挥棒交给了儿子张明。从碾米机到真空包装机,从条播机到粉土机,从去年更新的植保无人机到最新购买的水田卫星平地机,张明正在带领小江边农场加速迈入“全面机械化时代”。
“作为‘新农人’,我将会在农场规范化、规模化及品质把控上继续努力,让“小江边”大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此同时,在机械操作容易忽略的盲点也推行人工精细化操作,尽量多地带动周边农户就业,为社会作出尽量多的贡献。”对父亲所说的“小江边农场定会越来越好”,张明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