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老专家结对“联姻” 丹阳新农人念活“水经”

镇江日报 第07版:金色田野 2025年05月15日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蒋须俊

  

  “渔业老专家与我们开展对接交流、科技挂钩,对我们年轻人是个莫大的帮助。有老专家的结对‘联姻’,我们将更好地念活‘水经’,做优特色水产养殖文章,在乡村创业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近日,丹阳市关工委联合该市农业农村局关工委组织“三扶两创”工作老专家指导小组成员中的几位渔业科技人员,深入走访丹阳市陵口镇和司徒镇两位创业的“90后”新农人,面对面开展塘口指导服务。这一暖心举动,让今年因受干旱少雨天气影响,深感春夏之交渔业管理困惑的两位年轻水产养殖户倍感振奋。

  今年28岁的李誉,大学毕业后曾在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软件开发。2024年年初,他辞职回乡,成立江苏大象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了170亩养殖水面建设凤林蟹舫养蟹基地,从事螃蟹养殖,实现了由“码农”到“蟹农”的角色转换。

  去年秋季,李誉养殖的第一批生态大闸蟹成熟上市。凭着对网络营销的优势,李誉建立螃蟹网购群,对接南京部分社区,采用团购方式营销,受到了居民的欢迎,每次线上团购的大闸蟹销量可达一两百只。从渔业养殖的“小白”,到网络销售干得风生水起的“新农人”,李誉在短短一年间的蜕变,让周围村民啧啧称赞。而李誉谦虚地表示,自己养殖螃蟹才刚刚跨入门槛,还需提升养殖技术水平。

  在养殖基地,“三扶两创”工作老专家服务组一行向李誉详细了解基地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牌运营、线上销售等情况。丹阳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姜菊梅在查看基地情况后,针对目前长时间干旱少雨、大眼幼体放养培育、成蟹塘口水质水草投饵管控等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与应对方案。“今年天气较为特殊,持续干旱和降雨稀少导致池塘水位不足。当前,养殖塘口要加强病害防控和水质管理。随着气温和水温的升高,若蟹塘内水草生长过密,需及时疏减,避免因光照不足影响水质与蟹类生存环境;同时加强水质调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毒等处理措施。”

  在司徒镇屯甸村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90后”的茅晓雪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镇江一单位的安逸工作,女承父业当起了虾农。在原有230余亩青虾养殖水面的基础上,她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科教部门的支持,建立了省级田间课堂,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为周边水产养殖户和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形成了联农带农机制。此外,她还在虾塘周围搞起了5亩连栋大棚试种部分特色果蔬,吸引了城里市民前来垂钓休闲和采摘观光。

  “持续长时间干旱少雨天气,导致养殖水体水位不断下降,外源水添加困难且水质不良,造成水体自身改良失调,对苗种放养造成严重影响,也难以跟进管控。当务之急,要尽可能添加外源水,尽可能对自己的塘口相互调节水体,适当高密度集中塘口放养。如果确实无水可添加,只能针对目前塘口养殖品种、载量,采取科学投饵、微生物制剂改调水的办法进行管理。”丹阳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佳栋针对当下青虾养殖、青虾母本选培、后继的清塘消毒等注意事项,为茅晓雪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

  在对接交流过程中,围绕农业生产基地与合作社的高效运行、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及促销增收等内容,丹阳市农业农村局的园艺师们也结合实际支招献策,受到了“新农人”创业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