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吕文娟
本报记者 林兰
“感谢你们的帮助,我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近日,谈起生活的变化,家住气象里2号的徐云(化名)老人很知足。
前段时间,71岁的徐云长期饱受慢性疾病的困扰,身边缺乏亲属和朋友的陪伴与照料。京口区健康路街道社工了解情况后,定期上门陪伴并链接专业资源,邀请医疗团队、理发师及家政服务人员为她提供上门服务,让她重燃生活信心。
据健康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街道打造“关爱零距离”服务品牌,聚焦“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提供常态化、贴心化、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特殊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
多支队伍主动服务
建立动态“档案库”
去年底,家住花山湾五区的班先生家中遭遇变故,儿子因受伤残疾需要长期卧床,由他一人照顾。但班先生又因为意外摔伤,于是向社区寻求帮助。大学山社区得知情况后,协调辖区资源为他们提供送餐服务,组织辖区共建单位为他们提供保洁、慰问等服务,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采访获悉,街道组建多支以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为主体的主动摸排队伍,通过入户走访、主动发现、多方了解等方式,摸排低保家庭204户,其中有重度残疾人和重大疾病患者的家庭46户、一户多残低保家庭5户、困境儿童59人。针对摸排情况,街道逐户了解困难情况及帮扶需求,建立特殊困难群众信息库,“一对一”“手把手”为特殊群体提供主动服务。
一套机制高效服务
找准帮扶“新路径”
辖区17岁的小欣(化名)独自生活。因家庭变故,小欣性格敏感且自卑,极少与他人言语交流,鲜少外出社交。街道社工知晓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通过多种方式帮她舒缓心理压力,引导她开展自我职业探寻,提升社会参与程度,使其收获群体归属感。
据介绍,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启动“we”爱护童特色星服务,对辖区在册的困境儿童、低保家庭儿童、重残儿童群体实施常态化的日常走访与巡访机制,建立“一人一档”,并根据风险等级,实现精准识别与分类管理,确保儿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充分关爱、支持与保护。另外,街道还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站-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结构,通过站点收集需求、中心总体调度、队员上门服务的工作制度,打造“广泛布点、精准帮扶”的服务工作网络。
集体问诊暖心服务
开出关爱“新药方”
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益家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更专业、更精准、更可持续的关爱帮扶,实现帮扶从“有”到“优”。2024年2月,街道和益家乐通过“小年夜”公益集市,为困境家庭提供免费“小年夜”午餐,帮助困难群体募集爱心资金共计7000余元,撬动街区近万元销售额,惠及困难群众150人。
此外,街道和益家乐为辖区困境儿童量身定制三大类服务项目,共计46场活动,服务500余人次;为120户特殊困难群众链接基本生活物资、组织免费体检、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协调帮助1名困境儿童申请慈善助学,为困境群体送上了关爱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