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笪伟
本报通讯员 邵珊珊 朱伟倩
在凤凰文化广场4楼的望山书局内,京口区创新打造的全市首家线下“非遗文创体验空间”成为传统文化焕新的生动样本。这一文化地标背后,是一支由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文化学者和设计师组成的专业文化指导师团队,他们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在技艺展示方面,定期举办非遗大师现场展演展示,如古琴演奏,面塑、丝网花制作等;在互动教学方面,开设剪纸、绳结编织等体验课程,手把手传授广大市民游客传统技艺;在创意开发方面,文化指导师们参与文创设计,将传统元素融入生活;在文化讲座方面,举办多次非遗主题文化沙龙,深入解读传统文化内涵。在这里,文化指导师既是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肩负着普及知识、传授技能、组织活动、赓续文脉的多重使命。这些文化指导师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方式,让非遗“活”起来。
该空间依托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望山书局区位辐射优势,邀请全市20余位文化指导师及非遗代表性项目近200件非遗文创商品汇聚于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道路。步入位于望山书局内的“非遗文创体验空间”,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设计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空间内设非遗展陈区、互动体验区、消费购物区,旨在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质量的文化体验空间,让广大市民游客能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
京口区“非遗文创体验空间”开放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文化传播方面,文化指导师参与策划、讲解的首展“运‘京’成风”非遗作品展,累计接待参观者突破1万人次。教育普及成效突出,举办非遗体验课近60场,培养了一批“小小非遗传承人”。带动相关非遗产品销售增长,助力手艺人增收。多位非遗传承人表示,这种“展示+体验+销售”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