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而行 以产业蝶变开启发展新程

——访润州区七里甸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奇斌
镇江日报 第03版:要闻 2025年06月04日

  七里甸街道新貌

  七里甸街道航拍

  新润人工智能数字产业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制作 张宇杰 朱晶晶 李嘉斌 钱恒 施凯 孙力

  

  

  

  

  

  

  

  

  本报记者 孙晨飞 栾继业

  本报通讯员 李丹

  

  初夏的润州,热潮涌动。作为镇江市主城核心区、润州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七里甸街道既是城市“烟火气”的集聚地,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场”。5月24日,《镇江日报》“开发区街镇新观察”行动采访组走进七里甸街道,专访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奇斌,探寻这片核心发展板块在经济建设、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奋进历程与发展蓝图,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如何书写好高质量发展的“首善答卷”。

  “今年一季度,我们交出了一份比较亮眼的成绩单。”访谈中,郑奇斌用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开篇。今年一季度,街道完成民间投资1.61亿元,稳居全区第一;规上服务业、工业指标累计完成量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0.6%和78.8%;成功签约亿元项目2个,总投资4亿元,超额完成季度目标。这些数字背后,充分彰显了“首善七里 标杆七里”的坚实担当。

  谈及街道发展历程,郑奇斌如数家珍。近年来,七里甸街道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批发零售等多项关键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区:2024年民间投资总量位居全区首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区70%以上,服务业完成量超全区总额的43%,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超过27%。这一串串数字,勾勒出七里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轨迹。

  “当前街道的经济发展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郑奇斌分析,街道的项目招引成效显著,超额完成季度目标,新增“四上”企业5家;科技创新稳步推进,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亿元,新增科技企业61家。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部分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出现波动,批发零售业等经济指标面临增长压力。

  面对挑战,七里甸街道已找准破题之策。郑奇斌表示,街道将聚焦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大主攻方向,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数字经济领域,依托商务A区、新润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优质载体,重点招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项目;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着力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配套产业,全力推动“金融服务业集聚区”。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我们始终把项目招引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郑奇斌说,街道将秉持“店小二”精神,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的专班服务机制,为拟落户企业提供从洽谈到落地建设,再到运营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这种“最滋润”的营商环境,正在成为七里甸街道吸引优质项目的“金字招牌”。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七里甸街道已锚定“首善七里、标杆七里”的奋斗目标。郑奇斌详细阐述了街道三大发力方向:经济发展要跑出“加速度”,通过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创新激励机制,打造特色产业楼宇,形成集聚效应;民生改善要树立“好口碑”,推进建设牌湾街“家门口健身房”、四圩河生态环境管护等实事工程,完善矛盾调处机制,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社会治理要绘制“新画卷”,深化街道“大工委”建设,做优“精网微格”工程,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在党建引领方面,七里甸街道的创新实践同样精彩。街道始终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担当作为,切实把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郑奇斌介绍,街道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 “大党委”建设,做优全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在推进老旧小区治理工作进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四微”工作模式,以“微实事”“微服务”“微协商”“微心愿”为切入口,通过搭建党群政企沟通平台,促进各方资源在社区治理领域深度融合,解决居民“急难愁盼”、提升民生保障效能、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在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移交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全域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安置小区治理新路径。通过立体化铸造组织体系、多元化赋能治理队伍、阶梯化调解矛盾纠纷、精准化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安置小区治理迈上新台阶。这些举措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在七里甸街道,高质量发展的成果随处可见。牌湾街已经竣工的“家门口健身房”,正在紧锣密鼓施工的四圩铁路河生态环境管护项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群众获得感满满。街道一站式矛盾调处平台的运行,使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显著提升;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完善,让困难群众得到更精准的帮扶。

  一线攻坚

  生态与科技交织的奋进画卷

  

  

  孙晨飞

  

  早晨8时许,阳光洒在七里甸街道沙地公园的健身步道上,几位居民在慢跑锻炼,孩子们在休闲小广场上嬉戏玩耍。这座占地45亩的城市公园,几年前还是一片铁路沿线的闲置地块,如今这里绿树葱郁,景观植物错落有致,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推窗就能看到美丽的景色,晚饭后散步成了新习惯,心情也更加舒畅了。”家住附近美的城小区的居民王阿姨笑着说。2023年11月建成开放的沙地公园,不仅保留了当地居民对“沙地”地名的记忆,更成为沪宁城际铁路沿线环境治理的亮点工程。

  与此同时,位于五里社区的镇江新润人工智能数字产业园里,科技创新的活力正在迸发。上博生物科技(镇江)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忙着研发生产,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8月开园以来,这里已聚集了18家科技企业,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领域,成为润州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不远处的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中心内,创新的氛围扑面而来,科研人员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进行着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研究。自2021年9月成立以来,这里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致力于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

  从沙地公园的“生态焕新”到数字产业园的“科技赋能”,七里甸街道正以“双线攻坚”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公园里的欢声笑语与产业园里的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绘就一幅绚丽多彩的发展新画卷。

  

  

  记者手记

  在“首善之地”看见星辰大海

  

  

  孙晨飞

  

  站在新润人工智能数字产业园楼顶远眺,南徐大道车水马龙,远处的南山绿意盎然。这座城市的发展脉动与七里甸人的奋斗激情交相辉映,他们正用主城“首善之地”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当探讨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等产业发展议题时,郑奇斌目光坚定,言语中透露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而在涉及民生改善举措、基层治理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时,他话语里充满着对群众的关怀,尽显基层“当家人”的责任与担当。

  更令人触动的是他的“忧患意识”。“虽然楼宇经济税收有一定贡献,但仍有载体未达理想效益”“数字企业数量有一定增长,但需要培育更多标杆企业”……这种清醒认知的背后,是对“首善之地”更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是对七里甸街道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漫步七里甸街道街头,既能遇见匆匆赶往写字楼的金融精英,也能看到在社区健身路径上悠闲散步的老人;既有高端大气的商务楼宇,也有充满烟火气的街边小店。这种多元共生的城市生态,正是七里甸街道最动人的发展图景。

  对记者而言,七里甸街道早已是一个充满故事与活力的老友。每一次来到这里采访,都能感受到它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着发展中的温暖瞬间。

  “收官之战没有退路,唯有奋进。”采访结束时,郑奇斌的话语铿锵有力。在这场周六下午的访谈结束后,郑奇斌又马不停蹄地参加街道的招商会议,他远去的背影和坚韧的步伐,彰显决心,体现担当。

  

  总编快语

  从“郊野荒地”到“首善标杆”

  

  

  刘兰明

  

  城外为郭,郭外是郊,郊之外乃是甸。所以,从字面来说,“七里甸”是距离城区七里的郊野荒地。而在许多老镇江的印象中,七里甸曾经是麦田菜地,甚至是干部的下放之地。

  正在省委党校培训的七里甸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奇斌,面对同学询问街道地名含义,专门作了解读。当街道“一把手”书记,这算是郑奇斌第3次到七里甸工作,“每次的感觉不一样,当然责任也不一样。现在七里人的追求就是:永葆首善之心,秉持标杆之志。”

  “首善七里,标杆七里”是街道今年“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七里甸街道始终把项目招引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抓好、抓牢在手在谈的重点的、实打实的项目;另一方面,主动出击,不断开拓大的项目、大的产业。特别是“利用辖区内优质的楼宇载体,以政策导向支持引导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入驻,培育更多新场景、新业态”。采访当天,虽是周六,但街道还是召开项目招引相关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聚焦工作重点。

  交谈中,郑奇斌还提到了关于招商的两点看法:一是全力拓展招商线索,街道上下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动全员主动性,深挖人脉资源,整合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助力街道精准高效招商;二是坚持全局观念,自觉摒弃“各管一亩三分地”的陈旧观念,放眼长远,遇到意向投资项目,不管最后落在哪里,只要是在润州,都应全力做好对接,为区域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当然,“标杆”追求,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数据上,更在于百姓感受的城市温度。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探索党建引领为民服务融合机制,实行“上门+代办”相结合、“延时+延伸”相汇合、“协同+互助”优整合、“线上+智能”促聚合的“四项融合”为民服务机制,特别是为民服务中心及下辖10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均实现“星期六社区”100%全覆盖,受到群众的真心好评。同时,街道正在用“绣花功夫”实施像牌湾街“家门口健身房”项目等一件件“小而精、小而美”的民生实事,最大限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这才是老百姓真切体会到的“首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