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发布防骗指南为考生家长“划重点”

镇江日报 第04版:综合·经开区纵览 2025年06月04日

  

  

  本报讯(徐智琳 记者 翟进)2025年高考在即,家有高考生,有哪些情况需要警惕?6月3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高考防骗指南”,请考生和家长们仔细读一读。

  据了解,涉及高考、高招的常见诈骗手段包括提前查分骗局、“补录名额”“内部指标”骗局、补助金骗局、填报志愿指导骗局、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等。比如,诈骗分子通过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送“提前查询分数”的虚假广告链接,要求考生或家长填报身份证、准考证等信息,诱骗其交纳查询费用,或者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再如,谎称某高校名额没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获得补录名额,或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朋友等,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有办法“低分高录”、争取到特长生加分、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或从普通专业调剂到热门专业等,以此实施诈骗。

  为此,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提醒高考生及家长——

  查分、志愿填报、录取信息以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阳光高考”平台等官方渠道为准;收到录取通知书,需通过高校官网、招生办电话、学信网等多途径核实;涉及资金操作时,确认收款方为教育部门或高校对公账户,拒绝“先缴费后录取”等非必要转账。

  不向陌生电话、短信、非官方APP泄露准考证号、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敏感信息;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诈骗预警功能,实时拦截可疑链接和电话。

  面对各类“捷径”“特殊渠道”的诱惑,务必保持冷静,不抱有侥幸心理,坚信高考的公平公正。

  考生和家长应提前学习高考招生政策和流程,熟悉正规的录取规则和方式,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因不了解政策而被诈骗分子误导。

  遇到可疑情况或不确定的信息,及时与老师、学校招生办或当地教育部门沟通咨询,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警方表示,虽然诈骗套路花样繁多,但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若发现自己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要第一时间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短信等,并拨打110报警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