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郭秋丽 应东昊
刚刚落幕的第25个全国科技活动周,我市紧扣“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主题举办了系列群众性科技实践活动,其中“科技创新展”亮点纷呈。这其中,一批自带 “绿色基因” 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一群深耕绿色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生动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双碳”战略中的强劲动能。
绿色技术突破,引领产业低碳升级。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攻坚突破。通过研发薄膜微晶化、硅片薄片化技术及优化钙钛矿材料配方工艺,建成了可制备硅片尺寸230毫米×230毫米的大面积钙钛矿电池实验线。中节能太阳能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不仅将光伏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提升至新高度,更通过工艺革新大幅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增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致力于实现园区智慧供能,大航有能电气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功攻克城市园区“光伏+储能+充电+氢能”多能互补直流微网的核心技术壁垒——智慧能量管理、安全稳定控制及超级快速充电。该项目构建的协同系统有效促进园区光伏发电消纳与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实现城市园区低碳清洁供能,为“双碳”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锚定特殊环境装备领域,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合作充满人文关怀与绿色考量。针对高原地区低压缺氧环境下的供氧难题,团队研发出高原单兵可穿戴低功耗智能制氧装备。鱼跃医疗相关人士介绍,该装备具备氧浓度高、可穿戴、轻量化、长续航的特性,不仅满足户外低负荷持续供氧需求,还提升了我国高原地区装备水平。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近年来,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创新突破,驱动绿色产业融合发展。面对长三角西甜瓜种植产业需求,镇江农科院研究员马志虎构建了“品种+技术+模式”创新体系,其领衔团队选育的“镇甜”系列优质品种屡获殊荣,首创的全覆盖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春秋两季拟生态栽培模式,通过精准环境调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40%,提升商品果率至92%以上。“我们将持续在创新生态模式上攻关,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全力促进绿色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马志虎表示。
在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战略引领下,江苏超力电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永荔带领团队,联合高校院所聚焦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等核心领域持续创新,成功开发电动助力转向器、高压PTC水加热器等关键产品,实现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等多维度的绿色跨越。他表示,未来,团队将聚焦热管理高压电机、低空飞行器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等绿色低碳前沿领域加大研发,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绿色发展。
绿色科技成果与科技工作者的卓越实践,凸显我市科技创新紧扣国家战略、服务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技企业与创新人才,为建设产业强市、美丽镇江贡献更多创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