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绿色草毯铺就农民增收金色大道

——记扎根句容田埂的草业教授杨志民
镇江日报 第07版:金色田野 2025年06月05日

  

  

  

  本报记者 朱浩 滕庆海 本报通讯员 陈健 吕乐

  

  在句容市后白镇广阔的绿色草坪海洋中,人们常常能看到一道年近花甲、步履矫健的身影,他时而俯身查看草叶,时而与农民交谈,裤腿上沾着泥土,眼神却格外专注。他,就是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句容草坪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句容市人大代表的杨志民。

  十数载光阴,杨志民将论文写在句容大地上,用科技与情怀,在这片绿色的田野间,深深扎根,践行着一名科技工作者和人大代表服务“三农”、造福乡梓的铮铮誓言。

  

  “田埂教授”:把实验室搬到农民身边

  

  后白镇的草坪产业规模大,但曾长期面临品种单一、技术标准缺失、效益不稳的困扰。2018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与句容市后白镇政府携手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句容草坪研究院,专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集成示范和成果转化推广。“科研的突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汇聚,我们要打造一支草坪领域的‘梦之队’。”杨志民没有丝毫犹豫,上任之后,迅速组建起一支12人的精锐科研团队,将科研重心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了田间地头,把500亩试验基地当作主战场。

  在这里,他和团队搜集了2万余份种质资源,像老农呵护秧苗一样精心筛选出近200份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种质材料。汗水浇灌出硕果,其中,以“南农蓝光”“南农耐踏1号”为代表的中华结缕草,不仅登上亚运会和亚洲杯赛场,获得国际足联认可,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种子”。“科研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探索,让中国草坪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科研人的骄傲,更是责任。”杨志民的话语朴实而有力。

  面对产业缺乏标准的痛点,杨志民深知,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后白镇的草坪产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推动标准化生产模式,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标准化建设,推动建成了17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国家唯一草坪生产标准化项目落户单位;主导制定了7项省级生产和管理标准,实施率100%。在标准化体系引领之下,后白镇草坪种植面积年增长率达17%,销售总额年增长率达26%,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草农实实在在鼓起的腰包。

  

  “泥腿子”引路人:授人以渔点燃希望

  

  后白镇从事草坪产业的农户约1.4万户,其中不乏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把式”。杨志民深知,产业的未来,关键在人。“农民是草坪产业的主体,只有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我们的产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他心中始终装着这些“泥腿子”朋友。

  依托研究院的科技与人才优势,杨志民建立了“福地夜校”新农人培训平台,专事开展创新创业辅导和技能培训。建院以来,“福地夜校”累计开展各类培训40期,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许多昔日的“泥腿子”成功蜕变为懂技术、善经营的“田秀才”。

  针对草坪专业合作社、草皮生产大户,杨志民则提供“VIP服务”。他带领专家团队,送技术上门,开展专题培训22场次,现场示范教学28次,从新品种推广到农资统一供应,从生产规范到质量监督,提供全链条、保姆式的指导,显著提升了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极大激发了农民投身草坪产业创新创业的热情。

  

  人大代表:田间地头听民声 议案字字关民生

  

  作为句容市人大代表,杨志民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科研之余,他每周都要抽出几个小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实际需求和困难。无论酷暑严寒,总能在草坪种植一线看到他的身影,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在他的帮助下,许多草坪种植户掌握了科学合理的种植和养护方法,草坪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收入也大幅增加。

  杨志民深知,草坪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因此,他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深入调研,精心撰写议案,先后撰写了《关于以基质替代为抓手,推动茅山老区草坪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议案》和《关于引导句容草坪产业转型升级的议案》,直指产业发展的痛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方案。这些凝聚着田间智慧、饱含为民情怀的议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作为人大代表,为产业发展发声,为群众谋福利,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志民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杨志民及其团队的不懈耕耘下,句容的草坪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目前,全市草坪种植面积超3万亩,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亩产值近万元,占据了江苏花(草)木市场30%以上的份额,成为强农富农的新支柱。在后白镇,草坪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亩效益约5000元,是传统农业的8倍。一条条绿色的草毯,铺就了农民增收的金色大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杨志民扎根基层、科技兴农的故事,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向往远方的霓虹,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投身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成为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绿野无言,见证赤子之心。杨志民,这位“田埂教授”、草农的“贴心人”、尽责的人大代表,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科技赋能产业,用担当服务人民。他在句容这片热土上,以一颗赤诚的“三农”心,步履不停,耕耘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