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蓝天 共筑法治屏障

镇江检察以公益诉讼护“生态绿”

镇江日报 第08版:法治周刊 2025年06月05日

  

  

  

  本报通讯员 韩叙 本报记者 张驰川

  

  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强,经济发展可持续,后劲才更足。近年来,镇江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着力以扎扎实实的检察履职推动破解生态治理难题,努力以“检察蓝”添彩“生态绿”,以法治之力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守一江碧水 清固废污染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生态安全乃国之大者。

  2023年,镇江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江苏某船舶有限公司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引发广泛关注。该船舶公司违规通过长江涨落将废钢砂冲入长江,严重威胁长江水域生态。检察机关同步提起刑事公诉与民事公益诉讼,不仅让企业承担刑事责任,更通过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惩罚性赔偿,要求企业全面承担赔偿责任。如今,江豚逐浪、水鸟翔集的景象重回长江镇江段,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的处理问题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痛点问题。工业固废随意堆放,不仅会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污染,更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检察机关灵活运用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属地政府依法履职,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同步追究违法行为人刑事责任和公益损害责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惩非法倾倒危险废物行为,同时依法支持属地政府提起民事诉讼,形成公益保护合力,促使6000余吨固废被安全清运,追偿相关费用374.08万元,实现“治标”更“治本”,凸显检察公益诉讼监督与支持并重的独特法治价值。

  

  护好“饭碗田” 还安静于民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部分农田存在基础设施破损、管护责任不清等问题,立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通过调取资料、咨询专家聚智聚力,厘清监管职责,制发检察建议,推动修缮老旧灌溉渠道2000米,更换、维修泵站等设施设备22处,惠及农田近万亩。检察官还联合农技专家、“益心为公”志愿者开展“回头看”,确保“良田”真正回归“粮田”。

  城市高架桥车流如织,但交通噪声让沿线居民不堪其扰。针对高速公路噪声污染涉及主管部门多、级别较高、手续复杂、费用高昂,防治难度大等难点,检察机关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由市、区两级院检察长作为主办检察官带头办案,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审前磋商的效率价值,上下一体开展同步、同级磋商,督促行政机关共同履职,形成合力。同时运用科技赋能,借助无人机、声学监测设备固定证据,通过审前检察建议督促住建、交通等部门联合行动。短短6个月,隔音屏安装、路面降噪改造、绿化带优化等工程同步推进,沿线噪声经检测昼、夜均达到国家标准。“以前不敢开窗,现在能听见鸟叫了!”居民的感慨道出公益诉讼带来的真切改变。

  

  焕新烟火气 促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承载着城市的烟火气,但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却严重制约城市绿色发展。某步行街紧邻重点高校,是我市知名网红美食街,为夜间经济的典型代表。街区内部分餐饮商铺未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备,摊贩餐车无油烟收集功能,经营期间产生的餐饮油烟直接排放影响周边环境,群众反映强烈。

  针对上述问题,检察机关没有仅仅检察建议“一发了之”,而是聚焦“夜间经济”集聚区大气污染问题,充分考量灵活就业人员创业成本,持续跟进监督,以检察力量推动多部门协同共治解决整改资金来源难题,最终推动12家餐饮商铺完成整改,47辆流动餐车统一更换,督促500平方米以上4家餐饮单位安装餐饮油烟在线监控,既有效改善区域大气环境,又充分给予特殊群体司法关怀,如今,这里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又实现了“安静祥和”的宜居愿景,成为城市治理的“共赢样本”。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末端追责”到“源头预防”,是镇江检察机关一直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作为守护绿水青山不可或缺的力量,镇江检察将让法治成为生态保护的坚实盾牌,让每一份对自然的敬畏都化作共建美丽家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