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观看视频 视频制作 朱浩
本报记者 朱浩 滕庆海
本报通讯员 刘洋
6月的骄阳炙烤着句容市茅山镇蔡门村的玉米田,金浪翻滚。田间地头,农民的身影在挺拔的玉米植株间快速穿梭,他们麻利地掰下一个个饱满鲜嫩的玉米棒子,沉甸甸的收获压弯了臂膀,也映红了淌汗的笑脸。田埂边,满载的货车蓄势待发——蔡门村今夏的第一轮玉米丰收,正从这30亩土地上火热开启。
“订单早就把玉米‘抢’光了!上海、苏州、南京、常州……新客户更是慕名而来。”6月17日上午,蔡门村党委书记袁佳的手机在采访间隙响个不停,他抹去额头的汗水,语气中满是骄傲。他介绍,第一季110亩玉米预计7月10日前全部采收完毕,下半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至200亩,第二季玉米将于7月20日播种。“今年总销量预计达40万穗,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约70万元经营性收入。”袁佳特别提到,基地的特色品种“牛奶玉米”和“小红玉玉米”凭借优良品质,即将登陆南京盒马超市的货架,让更多市民品尝到“蔡门味道”。
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田间,也弥漫在村内占地3200平方米的鲜食玉米加工基地,这里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新鲜采收的玉米经过严格分拣,跃上自动化流水线,经历切头去尾、高温漂烫、精细清洗、真空包装等环节,华丽变身为可即食的纯天然营养食品。“这条半自动生产线是关键。”袁佳拿起包装好的成品解释,“它不仅能最大限度锁住玉米本真的清甜,还将保鲜期延长到了半年以上。”
从默默耕耘,到订单追着跑,蔡门村的蜕变还得从产业升级谈起。去年以来,该村瞄准鲜食玉米产业精耕细作,全力打通“产加销”一体化链条,真正让玉米领“鲜”蔡门村经济新发展。
不久前,蔡门玉米斩获SC认证,成为苏南地区唯一拥有果蔬罐头生产资质的玉米品牌,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令人瞩目的是,年初启动的5亩高标准试验田已投入使用, 栽种了由省农科院团队精心遴选的1200个适配品种,本月底收获后,村里将组织专家品鉴筛选,量身培育出2-3个更具蔡门特色的专属品种,为未来发展蓄能。
“产业升级给我们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长。”袁佳向记者介绍,以今年玉米产业为例,增收势头喜人。村办玉米加工厂不仅处理本村产品,其业务已辐射至金坛、盐城等周边地区,专注于蒸煮锁鲜与分拣包装服务。仅代加工一项,今年就已接下省内6家企业约50万穗玉米的订单,另有涉及25万穗的合作正在积极洽谈中,为村集体开辟了可观的新增收渠道。
产业兴,则百姓富。随着蔡门村鲜食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本地就业的带动效应也日益凸显。袁佳告诉记者,尤其在玉米集中采摘期,村里许多闲暇的村民都会踊跃参与到采收工作中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按劳取酬,每人每天能挣100元到200元。”这不仅有效利用了农闲时节的人力资源,更直接增加了村民的现金收入,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了更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