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

冰箱贴

谷美挂件

劲叫叫

春秋青铜人面纹錞于 镇江博物馆供图
本报通讯员 史岸君 本报记者 竺捷
“苏超”持续爆火,不仅点燃了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更在镇江掀起强劲的文旅消费热潮。近日,我市通过线下场景营造与文创衍生品开发双线发力,打造古今交融新体验,以文化赋能体育,在文化与体育融合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体育文化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大宋颠球侠”之由来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蹴”是用脚蹴、蹋、踢的意思,“鞠”是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相传蹴鞠早在商代已有,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至汉代更成为军中练身习武之术,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宋代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至清代又开始流行冰上蹴鞠。“蹴鞠”类似今日的足球,或者说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
镇江博物馆恰好藏有一尊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1996 年,镇江市五条街小学施工场地的泥土中,一件通高仅10厘米的陶俑揭开了宋代市井的鲜活图景。这片曾经商铺鳞次栉比的区域,在宋代以“卖泥孩儿”店铺闻名,而这件胡人形陶俑的出土,恰似一枚时光切片,将千年前商业繁华与文化交融的场景定格为永恒。
只见陶像头戴花帽,帽檐纹路似含西域织锦韵味,窄袖交领上衣贴合身形,衣襟线条利落,既显游牧民族的实用美学,又与宋代中原宽袍形成视觉反差。从形态看,胡人左手上扬如挽长弓,右手前挥似执鼓槌,全身肌肉线条随腾跃姿态绷紧,仿佛下一秒便要冲破陶土束缚,在鼓点中旋起疾风骤雨。其左足稳踏扁鼓,右足凌空前抬,足尖悬停处滚着一枚球,姿态兼具“踏鼓而舞”与“花式蹴鞠”的双重特征,似在表演融合乐舞与体育的技艺,或者也可以解读为“盘球过人”之招数。此像虽体积小巧,但细节刻画生动,尤其是面部表情与肢体动态的协调性,展现了宋代民间工匠对生活场景的观察与艺术再现能力。
作为镇博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它之前一直放在镇博6号楼二楼的瓷器展厅,可惜位置并不显著,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多亏了“苏超”的神助攻,让其一下子成为镇博的香饽饽。如今它已多次在我市各大公众号上亮相,成为传递镇江球迷热情和城市形象的信使及代言人,人送绰号“大宋颠球侠”。镇博文创部门据此开发出了蹴鞠俑包挂、足球谷美挂件、冰箱贴、“劲叫叫”玩具等多款系列文创。
古代军乐器的妙用
不过对于为“苏超”造势而言,如果单靠“大宋颠球侠”发力,似乎力道还嫌不够,仍需一位搭档,后来镇博文创部门在“青铜人面纹錞于”上发现了切入点。相比于“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之前的默默无闻,它其实一直放在青铜器展厅入口最显眼的地方,而且是单独展柜。但是因为青铜器展厅的灯光效果,所以参观者一般很少会注意到它的面纹细节。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件器物的由来。1985年4月,镇江谏壁王家山春秋墓出土一组三件青铜人面纹錞于,其大小呈递减序列排列,通高约40至60厘米。看细部,器物顶部盘状纽下浮雕人面纹,双目圆睁如铜铃,鼻梁高挺,嘴角上翘似含威仪,面部边缘环绕羽翎纹,兼具中原青铜器的神秘庄重与吴越文化的灵动飘逸。其腔体造型整体呈椭圆筒形,上大下小,横截面似合瓦状,腔体表面阴刻云雷纹地纹,与凸起的人面主纹形成三层纹饰结构,体现出春秋晚期“三层花”工艺的巅峰水准。
青铜器展厅展示的是三件中最大的一件,器作圆弧顶,顶端有虎形钮,圆实肩,斜弧腹渐内收,近口处稍外侈,下口呈椭圆形。侧视錞于,总体上部向前倾斜,具有不等称的特征。腹部正面饰兽形扉棱,腹内有两个三角形矫音孔,时代为春秋晚期。
据文献记载,錞于是一种军乐器,敲击它,作为军队进攻和停止的号令,同时还与铙、铎、钲等乐器合奏,也可与编钟、编磬相合奏,用于宴飨。其他地区出土的錞于多是单个,而王家山出土的錞于不仅大小排列有序,而且有矫音孔以校正音调,从而得知每个錞于音谐频率皆有不同,这样将錞于一组三枚悬挂,木槌敲击,再配以编钟、编磬,当可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青铜人面纹錞于”作为古代军乐器,其独特的人面纹饰令人印象深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力量感,特别适合鼓舞士气,与“苏超”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以此为基本造型语言,镇博文创部开发了“战神”系列文创大礼包,包括T恤、手环、手提袋等等。
主题特展惊艳亮相
7月5日,以“大宋颠球侠”为主题的特展在镇江博物馆惊艳亮相。以单独一件特定展品而设立的特展并不多见,这大概是缘于当下“苏超”无与伦比的人气和火爆程度。
这次展览深度挖掘馆藏“宋代胡人踏鼓蹴鞠像”的历史内涵,通过文物展示、游戏互动、文创体验三大板块增加现场观众的参与感,使观众既能近距离领略宋代蹴鞠文物的独特魅力,感受千年前运动文化的繁华一景,又可参与“苏超元素文创章”集章活动,在打卡中收获十足的乐趣,更能够投身斗诗、颠球赛等特色互动,赢取镇博“醋宝”和“战神”系列文创奖品。无论是历史迷还是体育爱好者,都能在此找到一份专属的惊喜和快乐。
据镇博文创团队介绍,此次“苏超”文创以“文物活化+互动体验+地域融合”为核心,成功将文化遗产与现代体育进行创造性嫁接,为多元客户群体带来一番沉浸式的体验,开启了文化与体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此次镇博在文创衍生品的开发上,团队深度融合镇江特色香醋文化,以及“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青铜人面纹錞于”等文物元素,与“苏超”体育精神达到了很高的契合度。
7月5日、6日,在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和镇江博物馆6号楼,还举行了拍照打卡、斗诗、颠球赛等活动,各类兼具文化传承与实用价值的文创好物亮相,现场非常热闹。
镇江文创“破圈”之旅
“苏超”热潮席卷江苏大地,镇江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也巧妙地将古老文化与现代足球激情相融。镇江市文广旅局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精心推出了一系列与“苏超”相关的主题文创,在文化与体育的跨界碰撞中,奏响了一曲别具一格的城市旋律。
在“苏超”徐州队对战镇江队的激烈赛事期间,赛场外的镇江文创市集展位成为另一处焦点。在这里,1000份文创礼包被热情地发放给徐州球迷。这些礼包里,一款镇江博物馆精心设计的“苏超”打卡透卡格外吸睛,还配上了“醋不及防,酸爽来袭;坐镇江南,专治不服”这样诙谐幽默又极具城市特色的文案。“醋不及防”巧妙地关联了镇江作为“醋都”的美誉,而“坐镇江南,专治不服”则彰显出镇江队在赛场上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同时也展现了这座江南城市独特的性格魅力。
颠球、头球、盘球过人……镇江文旅近期发布的“苏超”助阵短视频中,仍然还是这位“红陶胡人踏鼓蹴鞠俑”,其化身“大宋颠球侠”,在AI的加持下,以矫健的身姿惊艳全场。这款短视频的作者就来自镇江博物馆,它让古老蹴鞠与现代足球产生奇趣链接,不仅吸引了众多人气,也成为生动诠释创意唤醒文物的生动案例。
当千年蹴鞠遇见“苏超”顶流,也意味着镇江文创的一场“破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