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渝
为促进中塞文化的交流,6月21日江苏大学镇江校友会副会长孙云女士受邀来到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尼什大学孔子学院,开展援外教学,讲授中国非遗文化,非遗出海,为丝绸之路谱上新曲。此次活动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学术研讨和民间互动,给塞尔维亚民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盛宴。
在此期间,孙云女士等应邀参加了尼什孔子学院的“感知中国,放飞自我”夏令营,向夏令营的学员们讲授了中国绒花、螺钿、点翠、宋锦等几项珍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和内容。她将这些中国传统工艺带到遥远的巴尔干半岛,让塞尔维亚孔子学院夏令营的学员们亲手触摸这些穿越时空的中国瑰宝。
中国绒花起源于唐代,以蚕丝为肉,铜丝为骨,被誉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在中国古代,女子无法像现代人一样能随时拥有鲜花,于是她们就用双手创造了永不凋零的花朵,这就是绒花的由来。
螺钿工艺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螺”为贝壳,“钿”为镶嵌,组合起来便构成“贝壳镶嵌工艺”。螺钿工艺就是利用蚌类、螺类等软体动物的贝壳,经过打磨、裁切等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后,制成各种特定形状,镶嵌在器物表面制作成精美饰品。每一片螺钿,都凝聚着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匠人的智慧心血,在中国历史长河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点翠工艺在中国也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用翠鸟乌羽毛装饰金银首饰,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蓝绿色光泽。由于现代环保意识增强,真正的点翠已很少使用到天然的翠鸟羽毛,但点翠工艺并未失传,现代的手艺人采用不同素材制作点翠饰品。电视剧《甄嬛传》中华妃佩戴的点翠旗头,传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真品,价值高昂。
宋锦,是中国祖先用经纬线编织的千年诗篇。它起源于春秋,兴盛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其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广西壮锦统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宋锦以桑蚕丝为原料,采用天然染料染色,环保健康,优雅华贵。
孙云老师在分享了上述非遗的内容后,又展示了韩兰成老师的汉化像石拓印《日月合璧》《马到成功》两幅作品,寓意中塞两国人民世代友好,马到成功。
在塞尔维亚孔子学院夏令营,孙云老师还手把手地教学员制作宋锦蝴蝶胸针。它拿出从国内带来的宋锦蝴蝶胸针制作材料包——预先裁好的宋锦布片、胸针金属托、环保胶水和镊子。对大伙说:“宋锦的图案本身就是对称的,我们要像寻宝一样,找到最适合剪裁蝴蝶翅膀的部位。”孙云老师示范着将云纹锦缎对折,沿着纹路剪出蝶翼形状,保持着双翼对称,她还说:“要把底胚和双面胶排好顺序,上面大,下面小,上下左右放好,然后按序进行粘贴、修剪、包布、固定,用夹子夹好,静置20分钟,这样才能完成宋锦蝴蝶胸针的制作。”
当学员们开始组装胸针时,中塞两国的文化碰撞出现了。传统的中国工艺讲究“藏拙”,胶水的痕迹要完全隐蔽,而几位塞尔维亚学员却创新地将胶水挤出线条,形成装饰性的纹理。孙云老师说:“在东方美学里,我们追求大象无形的含蓄,但你们的创意像我们的铜器工艺,常把焊接痕迹变成装饰元素,这也许是非遗传承的跨界思维。”孙老师的这一番话,引得了在座学员们的热烈掌声。
夕阳西斜时,十多只风格各异的宋锦蝴蝶胸针,摆放在椭圆长桌上,有的严格遵循传统造型,有的融入了塞尔维亚民族图案,风格各异,光彩耀人。微风吹过,那些宋锦蝴蝶仿佛振翅欲飞,在巴尔干的原野里寻觅新的栖居之地。
有位十几岁的小学员,认真听讲,仔细制作,宋锦胸针做得非常好,孙云老师给她颁发了奖品,并一同合影留念。
在塞尔维亚期间,适逢江苏大学开放日,孙云女士还作为中国文化代表,表演了中国古典舞《流光》。其舞惟妙惟肖,含蓄优雅,得到了尼什大学师生的喜爱,大家热情地鼓掌。学员们纷纷向孔院校方请求,开设中国古典舞课程,学习中国的古典舞技。
孙云女士在这次为期十天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中,向尼什大学孔子学院塞方理事长赠送了中国青花瓷茶具,茶香远渡,情深意长;还到黑山孔院进行了访问交流,承诺互问互访。
在归程的飞机上,孙云女士眼望窗外翻腾的云雾,云气蒸腾,生生不息,正似这文化传播,如云气流动,不着痕迹,却无处不在,她不由地为祖国的非遗叫好,为中华的文化自豪!云程万里,非遗生辉。作为一名镇江人,孙云女士能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她感到无比的骄傲,不由得吟出一诗:千年绝艺越重洋,点翠螺钿海外香,莫道文明相隔远,中塞友谊自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