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英:追光而行践行初心

镇江日报 第09版:法治 2025年07月17日

  

  本报记者 谢勇 本报通讯员 王运喜

  

  曹俊英(见图 王运喜 摄)总说“我是幸运的,几乎是踩着年龄线上了岸,有机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从事自己向往的职业”。2019年8月,她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激情满怀走进丹徒区检察院,如愿成为“检察蓝”方阵一员,现任丹徒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副主任。从检6年来,栉风沐雨,她先后荣立嘉奖二次,多次获评“优秀法治副校长”“优秀公务员”“优秀学员”等表彰。

  心存希冀,追光前行

  回想入职初期,给曹俊英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场检察官联席会与一次观摩庭审,检察官联席会上各位检察官旁征博引,从多方面分析案情,围绕争议焦点,各抒己见;法庭上公诉人与辩护人唇枪舌战、激烈交锋。

  她回忆说:“有一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手握正义之剑,维护司法公正;用从容坚定的声音,诉说法律的力量。这也一直是我坚定地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检察工作是忙碌而充实的,埋头于垒垒卷宗之间,奋笔于尺尺文书之中,都深深承载着她对检察事业的由衷热爱和对检察工作的赤子情怀。

  从最基本的装订卷宗开始做起,整理文书、协助提审与办案……在她心里渐渐淡化了时间的概念,心里想的都是案件。工作之初,也曾犯过小错,得益于领导和同事的教导、帮助和包容,在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下,她在慢慢成长。

  她说办案总有如履薄冰的感觉,生怕漏看了哪句话,忽略了哪个点,会影响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因为我们办的不仅是一个个案件,更是关乎着涉案人的人生。

  时光飞逝,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努力,也会在日后开花结果。2023年初她参与撰写的检察建议被江苏省院评为网络犯罪案件社会治理类优秀检察建议,在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坚守公义,为爱守护

  在曹俊英眼里“检察官”不止一面,它可以是庄重严肃的,就像一座古朴的大钟,是对群众的长久守望,是面对罪犯时的坚毅和沉静;它可以是温情暖心的,就像和煦的春风,春来晴翠,带来满目生机。

  “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面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她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事业挂在心中。

  未检工作不仅仅在于案件本身,案件背后折射的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对于案件中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她督促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协调改善亲子关系。

  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她曾一年内走遍辖区20余所学校,通过会议、讲课、访谈、宣传、家访等形式开展预防校园欺凌、预防性侵害、加强家庭教育等普法40余次,护航未成年人向阳而生。

  2023年,曹俊英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法治副校长”,相关事迹被《检察日报》、《法治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久久为功,整装出发

  如今凝视着熠熠的检徽,对于当初的选择,曹俊英从未后悔,只是觉得在这几年的从检路上,自己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2023年10月,离开了从事多年的刑检工作调入案件管理部门,也一度让她陷入了焦虑。

  案管作为检察业务管理的枢纽,肩负监督、管理、服务、参谋等重要职责,她面对各项业务数据分析研判、案件流程监控、案件质量评查等工作毫无头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工作,从办案者变成监督者,她感觉自身的能力还不能胜任“监督者”这个角色,距离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她秉持勤学善思的态度,积极总结方法,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不断提升法律素能,以实干加巧干的精神,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岗位工作中,致力于当好案件管理“质检员”,守好办案质效“生命线”。

  在岁月中慢慢沉淀,在磨砺中努力成长。这些年,她的岗位在变,角色在变,不变的是从检的初心。法治的灯塔,永远在她心底熠熠闪亮。整装再出发,踏上新征程,从检的初心和心中的信念始终宛如一道耀眼的光芒,为曹俊英坚定地行走在检察道路上,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检察人不断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