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唤春
摆脱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多次强调:“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闽东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主要策源地和实践田。他在闽东工作期间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后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来源。199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被汇编成《摆脱贫困》一书,全书共有29篇文章,12万余字。《摆脱贫困》一书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闽东、爱闽东、建闽东”的赤诚之心。从“弱鸟先飞”到“滴水穿石”,这一精神传承不仅体现了他致力于改变闽东地区贫困落后面貌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
“弱鸟先飞”是摆脱贫困的起点。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闽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落后的实际情况,提出“弱鸟先飞”的理念。他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先飞”“先富”意识,“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先飞”“先富”意识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只有树立起“先飞”的意识,才能摆脱原来那种“等靠要”的消极状态,才能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滴水穿石”则是实现摆脱贫困的持久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过程。他提出“滴水穿石”精神,这是对脱贫攻坚真正意义的深刻诠释。脱贫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坚守与付出。正如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言:“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正是“滴水穿石”的韧劲,引导和激励着宁德人民致力于念好“山海经”,一边是连家船渔民上岸,一边是畲族村民下山,闽东少数民族在2019年年底提前实现了脱贫,让“弱鸟先飞”的脱贫理念变成了现实。
从“弱鸟先飞”到“滴水穿石”的精神传承,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宁德的脱贫历程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措施,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这既证明了党的政策的正确性,也显示了党在脱贫攻坚中的组织动员能力。此外,“四下基层”制度也是宁德在脱贫攻坚中的一大亮点。通过这一制度,党员干部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宁德的脱贫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宁德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坚持精准扶贫,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从“弱鸟先飞”到“滴水穿石”的精神传承,充分体现了改革与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倡导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道路。他提出“扶贫先扶志”,强调扶贫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在他的推动下,宁德地区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等方式,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转变。赤溪村得益于“造福工程”,实现了从一个贫困率达90%以上的贫困村到“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华丽转身,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到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252元的飞跃。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村,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历经30年来的扶贫开发,赤溪村实现了由深山穷村到美丽畲寨的幸福嬗变。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弱鸟先飞”和“滴水穿石”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
从“弱鸟先飞”到“滴水穿石”的精神传承,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发点。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做出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业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阐释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基本功之一是,深入农民群众之中、体察农民生活疾苦、了解农民民生需求、满足农民民生需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并在宁德开展了“四下基层”的创新工作制度。他三次深入当时“交通无公路、照明无电灯、财政无收入、用水无自来水、办公无场所”的寿宁县下党乡,现场办公解决了诸多为下党乡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福祉问题。他又深入宁德沿海贫困地区和山区贫困地区,全面掌握宁德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生活的真情实况。在此基础上,实施了“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改造”两项扶贫工程,提高了宁德深度贫困群众的民生幸福指数。从“弱鸟先飞”到“滴水穿石”,这既是中国扶贫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