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治理精度提升民生温度

多部门协同破解“停车难题”

镇江日报 第01版:头版 2025年07月25日

  

  

  

  

  

  

  本报记者 朱秋霞

  本报通讯员 耿伟 袁泉

  

  “现在路边停车规范多了,以前开车出来找个车位得绕好几圈。现在不仅车位好找,道路也通畅了不少。”家住桃花坞路附近的市民王女士,对近期家门口的停车环境变化赞不绝口。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今年以来镇江市多部门协同发力开展停车秩序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地毯式排查”到“全民动员”

  从今年4月起,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会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公共停车管理处、市市政设施管理处,以及京口区城管局、润州区城管局、市智慧停车有限公司、属地街道办等单位组建工作专班,组织实施市区停车秩序综合治理行动。

  行动以桃花坞路、大西路、京畿路为试点,聚焦公共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公共停车场管理不规范、擅自对人行道接坡降坡、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城市治理“顽疾”,打出“组合拳”。

  行动伊始,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治理行动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对试点路段开展“地毯式”排查,通过实地走访沿街商户、收集群众反馈、调取交通数据等,全面梳理出停车管理中的堵点、痛点,结合排查出的问题,量身定制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宣传引导同步发力。各成员单位在社区公告栏、商圈显眼位置张贴治理通告,并向沿街商户、车主发放规范停车宣传单,通过“一对一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普及规范停车的法律法规与现实意义,引导商户主动清理占道物品,引导车主自行纠正违停行为,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智慧+联动”奏响“治理协奏曲”

  “这里有辆‘僵尸车’占用停车泊位半个多月了。”收到群众举报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智慧城管”平台的工作人员立即联动公安交警部门调取监控进行溯源,很快便联系到车主并督促移车。高效处置的背后,是精准排查与动态跟踪机制。

  治理过程中,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还通过整合“智慧城管”平台与公安交警部门的监控资源,对隐蔽角落、背街小巷等容易被忽视的区域进行重点核查,梳理完善问题信息,形成了包含泊位缺口、设施破损、违停高发等8类共计150项问题的汇总表。针对复杂问题,组织工作人员实地查勘,联合交警、社区网格员、热心市民共同追溯根源,建立整改台账并动态更新,确保每项问题都有跟踪、有反馈、有结果。

  “每周根据实际工作推进情况开展调度,每月对阶段性成效进行总结,各部门仔细梳理职责分工、各项任务的推进节点。”综合治理行动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专班建立了“周调度、月总结”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工作进度。

  在具体行动中,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市公安交警支队发挥执法优势,采用“教育劝导为主、处罚惩戒为辅”的模式,重点整治违规占用停车泊位等违停行为。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会同京口区、润州区城管局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市市政设施管理处修复破损人行道路面近250平方米,让市民步行更安全。市公共停车管理处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新增泊位17个,属地街道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线1700余米。

  从“停车乱象”到“有序畅通”

  截至7月中旬,综合治理工作专班已召开各类协调会6次,开展问题核查8轮,交办并解决重点问题19个。

  如今,走进桃花坞路、大西路等试点路段,能明显感受到停车秩序的向好变化:路面上的停车泊位整齐、人行道畅通,车辆停放越来越规范。

  “接下来,我们将在持续巩固桃花坞路、大西路、京畿路试点路段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经验,将这些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强化“智慧城管”平台与交通监控的联动效能,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治理范围,同时持续完善“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机制,用更精细化的治理让城市更有序、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