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渝
7月12日,“镇江市老干部诗词协会、镇江市松梅诗社诗歌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西津渡举行。
此次活动由市老干部诗词协会、市松梅诗社联合举办。旨在为全市离退休老干部搭建一个以诗为友、传承诗韵文化的创作平台,助力镇江“诗词之城”的建设。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市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陈国平、副会长朱华,镇江达孜民族工作交流交往交融中心主任李珊女士,市松梅诗社副社长黄绍山,以及市老干部诗词协会、市松梅诗社成员计二十余人。
西津渡,作为镇江历史文化的地标,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王安石、苏轼均在此留下不朽诗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点明扬州镇江仅一水之隔,呼应了西津渡作为长江古渡的历史地位,西津渡自三国始即为长江重要渡口。苏轼大诗人描绘西津渡美景的诗句:“微风万倾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让西津渡傍晚的景色如同一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西津夕阳,美哉!美哉!
当天九时许,诗友们纷纷在铜牌前合影留念。镇江市老干部诗协、市松梅诗社诗歌创作基地落户西津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发扬,也为千年古渡注入了新的诗意。以诗言志,以诗抒情,充分展现老同志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
活动现场,镇江松梅诗社副社长黄绍山老诗人,现场吟诵了为诗社创作基地揭牌而创作的七律:“独倚云台看天下,汹茫一脉竞风流。西流归去龙腾海,卓玛寻来花滿楼。自有情怀兴万象,但凭椽笔著千秋。甘霖更著香如故,铜骨松梅意未休。”老干部诗词协会副会长朱华,讲述了他诗词创作的经验和体会。他说外出旅游每到一地,人家拍照,他是先观察风情特色,再思诗文。创作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要为文写文,反复修改,才有好文。他的这种写作心得,言简意赅,让大伙得益颇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活动中,还有不少诗友交流了创作体会和心得,整个活动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致认为此次活动办得好,有收获,也开心。虽然室外天气炎热,但会场里其乐融融。
市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陈国平说,各位老师阅历丰富,思想深邃,大家的作品既沉淀着历史的记忆,也彰显着时代的风采。诗词创作基地的成立,将更有利于老同志、新朋友相互交流,共话春秋,为镇江这座具有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打造新的诗文品牌。他表示,协会的老同志们多年来不断创作各类诗词文稿,发表于各诗刊杂志、报刊纸媒以及各类网媒公众号,多人多次获奖,为协会赢得了荣誉,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市老干部诗词协会先后出版了《秋之声》《冬之韵》《春之语》《夏之音》等八部会员诗词集,展示了协会成员诗词创作的风采,下面还将继续编辑会员年度诗集,让镇江的诗词文化继续传扬。活动结束后,诗友们站在西津渡的青石板上,远眺北望,江水东流,滚滚不息,犹如京口文脉,源远流长。有人不由脱口而出:千年古渡韵悠长,文脉恒滋润四方。莫道桑榆才智竭,敢超李杜胜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