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袁军辉)近日,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示活动成果揭晓,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申报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科技研学课堂实践研究》获得教研成果类二等奖。这是学校一直以来积极探索“研学课堂”育人新途径,赋能数字小公民健康成长的有力见证。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为什么只要走过校门闸机,不光可以人脸识别,还能自动测量体温呢?为什么电子班牌可以定期显示天气、班名、课程表、值日表呢?为什么以往老师都要带笔记本电脑来播放课件,现在只要登录“云盘”就可以直接操作了呢?为什么食堂里的电子屏幕上除了显示每日菜单外,还有声音分贝呢……学校信息科技研学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的问题大多是课前在校园生活中搜集到的问题,教师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将课程内容前置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活用”教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让这些问题现象所揭示和传达的信息技术便捷性、实用性、广泛性成为学生自主研学的主题,为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对“自动测量体温”主题感兴趣的小组,去采访学校保健医生和科学老师,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自动测温人脸识别一体机的整个工作流程;对“电子班牌”主题感兴趣的小组,去采访电教处的负责老师,仔细观察电子班牌客户端是如何设置操作的;对“声音分贝”主题感兴趣的小组,先讨论生活当中“声音分贝”应用场景,再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在信息科技研学课堂上,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组开展合作研究,在小组内互相学习。
实施分享展示评价。“我们的身体时刻在散发热量,而测温仪里有个特殊的感应芯片,能捕捉到这种由热量产生的红外线……”“电子班牌的大屏幕和家里的平板屏幕类似,当它连通了学校的网络,就像手机连WiFi一样,老师在办公室就能远程更新班牌内容……”“声音传感器上有个像小话筒的部件,能感知声音的振动。当我们说话时空气会产生振动,这个‘小话筒’能把振动变成微弱的电信号……”在分享展示环节,各小组围绕“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的传递”等环节,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既有学生个人展示,也有小组团队汇报,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出对知识的理解,让思维过程可视化,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融会贯通。教师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展示小组大胆表达,另一方面引导其他同学用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去倾听,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客观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学科核心素养在信息科技课堂进一步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