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让青春与使命同行

镇江日报 第09版:法治 2025年07月31日

  

  本报记者 谢勇 本报通讯员 王运喜

  

  李欢,丹徒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从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现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昭苏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业务管理部副主任。今年五月,他怀揣着责任和使命踏上了援疆之路。

  初至昭苏,一个个没听说过的地名,一张张没有见过的面孔,伴随着满满的陌生感扑面而来。日常里,李欢(见图 王运喜 摄)走进少数民族同胞经营的餐馆,点餐时还得手忙脚乱地比划手语;工作中,面对普通话使用不够流畅的当事人,只能依赖同事的翻译来知晓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尬”遇也成了他调整生活状态、适应特殊环境、开启援疆征程的独特“调味剂”。

  

  感悟兵团精神 坚定履职信心

  

  李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在昭苏垦区检察院工作一段时间后,伟大的兵团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扎根边疆热土、书写青春答卷的信心和决心。”李欢说,尽管由于新疆当地和内地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作息都与之前的生物钟格格不入,还常因异常干燥天气导致的咽喉干痛而辗转难眠,但“困难是暂时的,忍忍就过去了”,在这里,他将沿着一代代兵团人夯实过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援疆路。

  

  立足岗位职责 服务边疆建设

  

  4600余公里的跨越,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换,更承载着检察援疆的使命与担当。在当地检察院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李欢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主动承担疑难案件办理工作,先后参与2起公益诉讼检察案件的调查取证,依法办理行政处罚案件阅卷40余件。

  “用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让法治之光照亮边疆。”在工作之余,他充分发挥普法特长,积极投身到法治昭苏、平安昭苏建设中。民法典颁布五周年,李欢为参加开放日活动的1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宣讲了民法典基本知识;六一儿童节,他和同事走进辖区七十七团中学,为150余名师生开展了“送法进校园,守护‘少年的你’”法治宣传活动。从法规宣讲到普法宣传,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努力将法律知识普及到边疆群众心田里。

  

  架起团结桥梁 汲取奋进力量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李欢抵达新疆时映入眼帘的一句话,他一直牢记心间。正是这份维护“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职责使命,为他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就是我的家,边疆群众就是我的亲人。”

  今年端午节,李欢和同事们带着真情走进当地群众家中,开展“检民共包团结粽 粽叶裹紧检民情”主题活动,以传统民俗为纽带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他认为,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往,这些带着温度的交流,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生活中加深理解,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密不可分。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李欢觉得,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殷殷期望,情真意切。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在一批批援疆人耕耘的边疆沃土上,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用无悔青春书写使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