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下蜀镇基层立法联系点 章启玲
在句容市下蜀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展柜里,一份《立法建议采纳证书》静静陈列。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落款鲜红清晰,“发展志愿服务队伍,为未成年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的字样虽短,却在我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是联系点收到的第一份采纳证书,它不是给某个单位的勋章,而是给所有被听见的心声盖下的印章——那些散落在社区角落的念叨,那些藏在棕榈树荫里的眼泪,终究顺着立法的藤蔓,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2023年初秋的深圳游乐园,阳光透过叶隙筛下金斑,悄悄埋下一粒关于“光”的种子。会计师事务所的志愿者正蹲在地上,掌心托着重度智障少年的小手,一点点捏出彩泥小熊的轮廓。孩子母亲站在棕榈树影里,泪水混着笑意淌进眼角的纹路,那瞬间我忽然懂得:有些光,原是从人心与人心的缝隙里漏出来的。
恰在此时,《镇江市未成年残疾人保障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像块引路灯牌,照亮了那些未被言说的期盼。我和同事敲开11户残疾儿童家庭的门,听见的诉求几乎踩着同一个鼓点:“盼着有人常来搭把手”“志愿者来了又走,心总悬着”“24小时守着孩子,连买菜都得跑着去”……这些细碎的念叨,像散落在社区角落的星火,明明灭灭间,都朝着“被照亮”的方向跳动。
立法座谈会上,我翻出手机里存着的深圳志愿者手册照片:“他们有统一培训、规范管理,善举才能变成常态。咱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制度性萤火虫’。”摊开调研笔记,指尖划过其中一页:“这些家庭缺的不是偶尔的帮助,是能踩实的‘台阶’。深圳把零散的爱心做成了‘梯子’——有组织平台当扶手,有专业培训做踏板,有规范管理固梯基,才能让特殊家庭稳稳往上走。”发言时,我特意提起那位会计师志愿者妈妈的故事:她每次服务前都要翻三遍手册,教具袋里永远备着安抚玩具和应急药品。法律条文不该是冰冷的铅字,而应是照进现实困境的温暖光束。法条里该留个“梯口”,让志愿服务从偶然的善举,变成可持续的支撑。
当“发展志愿服务队伍”最终写入法规第十四条时,我仿佛看见那些晃动的小手正抓着“制度扶手”慢慢站稳,像给台阶加装了防滑条,踏实又安心。忽然彻悟:基层立法联络员的工作,不就是在群众需求和制度保障之间铺稳垫脚石吗?把街头巷尾的真实期盼缝进制度肌理,让法治的温度顺着这些针脚,慢慢渗进每个需要的角落。
就像深圳游乐园里那束漏下来的阳光,法治的星光从不是凭空亮起来的。是无数双手托着民意,一厘一厘举向天空,才让每个未成年残疾人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感受到不期而遇的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这大概就是立法最动人的注脚——让“志愿微光”聚成星河,让每个微小的期盼都能被制度温柔接住。
如今再看这证书,自豪里总掺着敬畏。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系着基层群众,是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最前线”。它让普通人的期盼顺着制度的脉络,变成照亮生活的光。这份证书教会我的,从来不是“被采纳”的荣光,而是“被听见”的珍贵。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实践。一个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化作一条条联通社情民意的“法治纽带”,在立法领域写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