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雪 吴灵玲 记者 张驰川)近日,一起因送洗羽绒服丢失引发的赔偿纠纷,在丹徒法院法官与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化解,消费者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2024年春节后,王女士将三件冬季衣物送至某品牌干洗店清洗。等到取回时,却被告知其中一件羽绒服可能丢失。后干洗店多番找寻仍未找到,王女士多次与其协商赔偿事项,干洗店以各种理由推诿,仅同意赔付1100余元。可李女士认为,该羽绒服系春节前购买,价格较高且仅穿过一两次,无法接受此方案,遂将干洗店诉至丹徒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案件的争议焦点很清晰,就是赔偿数额如何确认。法官核查了王女士微信购物聊天和转账记录,确定了衣物金额和购衣时间。根据相关规定:“因经营者原因造成衣物丢失、损坏、丧失穿用价值,经营者应承担赔偿责任,赔偿的方法是按年折旧计算”。综合考虑衣物的购买时间和购买金额,法官酌定案涉羽绒服折旧后价值为1300余元。
为了确保案件高效化解,法官联合消费者权益纠纷调解室调解员组织双方进行沟通协调,一方面向两被告摆出事实证据和行业管理办法阐明责任、说明道理,另一方面劝导其作为服务行业应当诚信经营,才能维护自身信誉,取得消费者信赖。最终,干洗店同意按法官核算的1300余元对王女士进行赔偿,并即时履行完毕。王女士收到款项后申请撤诉,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