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知识素养与军营淬炼品格深度融合

大学生退役军人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

镇江日报 第07版:水韵芳洲新扬中 2025年08月12日

  

  

  

  

  本报通讯员 邹文倩 储楠

  实习生 童泳畅

  

  大学生退役军人是带着“学历+军魂”双重优势的宝贵财富。他们将校园知识素养与军营淬炼品格深度融合,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新创业等领域持续发光发热,为地方发展注入兼具智慧与热血的“迷彩动能”。

  大学生“兵支书”

  引领“迷彩力量”扎根乡土

  大学生退役军人包文铖,是一位刚上任不久的“兵支书”,他把军营里的雷厉风行与校园里的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迅速在乡村振兴一线打开局面。

  2024年通过退役军人专岗招考入职后,包文铖迅速进入角色。他发挥在部队练就的组织协调硬功夫,协助党支部书记牵头组织村级退役军人将迷彩身影凝聚成服务乡邻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退役军人找到了在乡土间挥洒热血的新坐标,让军营里的初心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无论是政策宣讲时的条理清晰,还是组织活动时的周密细致,他身上都透着军人的干练与担当。

  在扬中83个村(社区)中,35名“兵支书”勇挑重担,以军人的魄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村(社区)后备人才库里,282名退役军人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接过服务群众的接力棒。他们用迷彩身影织就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网络,正以不变的担当与热忱,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迷彩力量”。

  “量化选岗”

  让大学生老兵精准对接

  “16年军龄与立功受奖,让我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拿到了优先选择权。”在三茅街道人武部办公室,蒋权阳正专注核对秋季征兵名册。这位服役16年的转业大学生军人,2024年凭借“积分选岗、阳光安置”政策的最高分,如愿回到了熟悉的武装工作领域。如今,他在单位牵头负责征兵、民兵建设及分队集训等工作,谈及这份事业,他坦言:“部队里摸爬滚打的训练底子没丢,现在带民兵队伍集训,上手就熟,感觉如鱼得水。”

  同样在“积分选岗、阳光安置”政策中受益的祝贞银,在12年的部队服役期间深耕计算机与网络维护领域,练就了一手排查系统故障、保障网络通畅的硬功夫。这份在军营里打磨出的专业素养,如今成了他在新岗位上的“看家本领”。他目前的工作涉及复杂的系统调度与设备维护,与他在部队时的工作经历有着巧妙的呼应。“以前在部队保障网络畅通,关系着指令传递的效率;现在守护工程运行,关乎安全防线的稳固,责任同样重大。”他常说。

  事业单位安置始终是当地保障退役士兵权益的重要抓手。祝贞银、蒋权阳等3名去年通过安置进入事业编制的退役士兵,正是得益于“量化评分、按绩选岗”的公平机制。该机制根据服役年限、立功受奖等情况综合评分,确保安置过程公开透明,让优秀退役士兵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施展才干。

  “创业护航”

  助大学生退役军人勇闯发展新路

  在扬中,不少大学生退役军人不仅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更带着校园里萌生的创业想法,凭借军人的胆识踏上了创业路。政府的“护航政策”则让这些想法有了落地的底气。

  大学生退役军人季成龙便是其中之一。服役两年的他,于2018年在扬中市西来桥镇创办了四季如意家庭农场,一头扎进樱桃种植与销售的事业里。“在部队学到的‘不服输’劲儿,现在全用在田埂上了。”他常说,“刚起步时不懂技术,就像当年练战术动作一样,一步步学、反复尝试,部队教会我的‘钉钉子’精神,就是让我在这里扎根的底气。”

  农场采取线上电商与线下观光采摘、批发零售结合的模式,樱桃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而在创业之余,季成龙还牵头组建了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公益救援队,多次开展跨区域救援工作。“穿上救生衣,就像当年穿上军装一样,‘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刻在骨子里。部队教我们‘闻令而动’,现在只要有救援任务,我们这群退役老兵还是会第一时间冲上去。”

  扬中针对退役军人创业推出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创业就业政策: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基地运营补贴、创业孵化补贴、创业失败社保补贴……这些政策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退役军人创业者的心,让他们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更有底气。

  截至2024年,扬中市共有2246名退役军人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们用军人的坚韧攻克创业难关,在新的赛道上续写着“退役不褪色”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