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蒋丽 摄
本报讯(马红玉 记者 蒋丽)近日,扬中市三茅街道友好村宽新圩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文明评审员”——20余名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他们手持观察日记本,时而驻足记录,时而热烈讨论,用独特的视角为城乡文明建设建言献策。这场别开生面的“红领巾大众评审团”活动,既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更是文明建设的一次创新探索。
在友好村的红色教育基地,少先队员们近距离参观了陈列的战斗机、坦克等展品,在触摸历史印记的过程中,开启了一场红色精神的寻访之旅。在展馆内,红色宣讲员生动地讲述了《二墩港的枪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英雄故事,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更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灯塔。”在“读家·悟风”读书分享环节,少先队员们围绕红色家风主题,分享自己熟知的革命先辈家风故事,在交流中领悟“责任与奉献”的深刻内涵,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心灵。
“什么是评审?如何客观表达看法?怎样提出有效建议?”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走进“行四礼、修四德”文明评审小课堂。“评审不是挑刺,而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课堂上辅导员老师用生动的事例讲解评审技巧,队员们现学现用,针对视频中的“楼道会客厅”展开讨论:“我看到扶手擦得很干净,建议增加一些绿植”“我认为停车位划线可以更清晰”……这些充满童真却切实可行的建议,让在场的大人们频频点头。现场,快板《讲文明》的欢快节奏中,文明礼仪悄然入心;观察日记分享时,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画作展现着孩子们眼中的文明乡村。
“活动的深意,在于让文明理念与成长赋能同频共振。”三茅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陆昌海道出了活动的初衷。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让“红领巾心向党”的信念在沉浸式体验中扎根;而文明评审小课堂构建的“参与-思考-表达-反馈”闭环,则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个人建议能影响公共环境,规则意识能守护集体利益。这种“以童促行”的模式,正为城乡文明建设注入独特活力。
从街道社区到田间地头,三茅街道的“红领巾大众评审团”正用稚嫩却坚定的力量,推动文明新风尚在城乡角落落地生根。这场童心与文明的美好相遇,让文明建设既有红色基因的厚度,也有青春力量的温度,更在代际传递中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