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全国各地市媒体共同发起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通过跨越时空的纪实笔触与全媒体传播矩阵,重温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意义非凡。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如何让承载着民族记忆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印迹得以永续留存、守护与传承,真正做到“留得下、守得住、传得好”,成为一个超越纪念节点、需要代代深思的时代命题?
留下红色印迹,不仅要在我们的身边留下,更要在我们心底留下。留得下,我们必须做到给红色印迹提供一席之地,不去挤占,不去挪用。加强修缮维护,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身边的红色印迹和红色场馆,绝不让他们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物理的留存于世是先决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留传于心。我们要让红色印迹不仅存在于大地,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坐标,更要让红色基因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基因,化为我们心田里永不熄灭的火种。
守住红色财富,不仅在文物保护上守护,更要在红色信念上守护。物理空间的守护,就是划出红线,依靠文物保护法规、加强财力物力的投入,对抗时间的侵蚀。守护的精髓,还是构筑起精神大厦。守护不能局限于展柜陈列,而且要对印迹背后的精神矿藏进行深度挖掘与价值转化。
传承红色精神,不但在宣传载体上传承,更要在学思践悟上传承。这不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节日宣传的话题,而是在平常年年岁岁日日里的实践。传承之要义,在于平常的日积与厚积,把红色基因融入时代的脉搏。在新媒体的新声中传播红色故事,在新场馆的沉浸式体验之中接受红色教育。更重要的是从“入眼入耳”的浅层传播,深化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学思践悟,最终体现在“见诸行动”的生动实践。
红色印迹的保护,既是物理空间的庄严界碑,更是精神家园的红色指引。从我们心头记忆里那份自觉的“留”开始,再到心灵深处那份坚韧的“守”坚持,最后到我们生生不息的代代相“传”,指引我们奔向远方。
(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