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量承载高难度 精工艺破解多难题

小金河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首件工程完成
镇江日报 第02版:要闻·经开区纵览 2025年09月08日

  

  

  

  

  本报记者 单杉 本报通讯员 白雅丽 陈虹

  

  近日,扬溧高速改扩建项目取得新进展。小金河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首件工程顺利完成。该工程凭借“小体量承载高难度、精工艺破解多难题”的突出表现,为后续同类施工提供了经验,也为项目整体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小工程里有大挑战,精细管理高效推进

  作为典型的“小而难”工程,小金河大桥右幅整联加固首件体量虽不大,但工序繁杂、技术密集,施工流程环环相扣。从基面放样、剪力槽施工,到钢筋植筋绑扎、模板搭设,再到灌浆料浇筑、转向块施工、钢板粘贴、定位齿块施工、减震器安装,直至体外预应力束穿插与张拉……10余项核心工序依次推进,每一项都需要严格的精度控制。

  更为棘手的是,梁下施工区域作业空间狭窄,还要与其他工程交叉推进,这给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带来更大挑战。面对挑战,项目团队提前谋划、科学统筹,在严守每道工序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优化作业流程、动态调配人员设备,化解空间受限、交叉干扰的难题,实现了各施工环节无缝衔接、高效推进。

  技术创新破难题,专项方案筑牢质量防线

  作为扬溧高速改扩建项目3座加固桥梁中,体外预应力束长度最长、张拉难度最大的桥梁,小金河大桥此次施工面临双重技术考验。一方面,其预应力束最长达178米,远超常规桥梁,需多次倒顶张拉;另一方面,项目采用的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与普通钢绞线材质差异大,若沿用常规自锚方式,极易出现夹片滑丝问题,直接影响锚固可靠性和张拉安全性。

  为攻克技术难关,项目团队迅速组建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历经多次试验与论证,量身定制了一套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施工人员介绍,针对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的特性,团队选用专用千斤顶,创新采用“顶压锚固+专用工具锚倒顶”的施工工艺。待绞线张拉至设计应力后,通过顶压活塞将夹片精准顶入锚孔,确保锚固齿能咬穿环氧层、牢牢嵌入钢绞线,在释放拉力时实现稳定锚固。针对178米长预应力束需两次以上倒顶张拉的需求,团队创新设计并使用专用工具锚临时锚固装置,不仅保障了倒顶过程中的施工安全,更有效避免了张拉过程中预应力束回缩的问题,为工程质量筑起了坚实防线。

  高效推进保质量,关键指标全部达标

  小金河大桥右幅整联共布设12根体外预应力束,其中8根长度为178米、4根为26米。自8月29日启动首根178米预应力束张拉作业以来,项目团队挂图作战、昼夜攻坚,历经3天紧张施工,顺利完成全部12根预应力束的张拉任务。

  数据显示,所有预应力束张拉均达到设计控制力要求,伸长量误差严格控制在设计值的±6%以内,圆满实现“安全、高效、优质”的建设目标。

  此次首件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显著提升了旧桥承载能力、优化了结构性能,更以经济高效的加固方式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有力契合了扬溧高速改扩建的功能定位。

  项目团队将以此次首件工程为蓝本,总结经验、优化流程,持续攻克技术难关,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全力打赢项目建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