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杯敬自己”系列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席卷各大短视频平台,引发众多网友模仿创作。他们手持热豆浆、冰美式、凉白开等,以“敬自己一杯”开场,回顾人生中的难忘瞬间,包括离谱遭遇、坎坷经历等,形成一种独特的互联网文化现象。
敬平凡,也敬传播的温度
戴香语
前几年,“躺平文学”“发疯文学”广泛流行于青年社群中。今年,“敬自己文学”又火了。视频中,有人以戏谑的口吻自我调侃,有人在平实的叙述中几度落泪,朴素又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
从敬成功敬精英,到敬平凡敬自己,从逃避压力、宣泄情绪,到尊重自己的努力。不难发现,当代青年群体面对压力或苦难时,不再被动应对,而是展现出与生活和解、肯定自身价值的成熟姿态,互联网文学的“文风”也变得更加温和、正向、积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语境中的“致敬”常与“精英叙事”绑定,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模板大多带上了“名校光环”“年入百万”“职场逆袭”等标签。精英崇拜、优绩主义往往让内核不够稳定的青年人陷入焦虑、迷茫和自我否定,随之将平凡与低价值感画上等号。而“第一杯敬自己”的流行,让我们看到青年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认知转变——重构自我认同,为努力、认真活着的自己而喝彩。
这意味着,青年群体正在走出焦虑,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愈发趋于包容,能容下不同形态的“成功”,也能尊重每一种“平凡”。
当普通人的故事盖过精心制作的爆款内容而成为焦点,互联网的传播生态也由此被塑造得更平等、更有温度。“第一杯敬自己”的参与门槛几乎为零,不需要专业的拍摄设备,一部手机就能记录;不需要复杂或华丽的文案,一句“敬自己”加几句心里话就足够;不需要刻意设计场景,任何一个生活角落都能成为“片场”。一个用户的“敬自己”,会引发成千上万个用户的点赞、评论、共鸣,互相传递温暖与鼓励。这样的传播生态,符合Z世代青年群体对精神追求的高期待,也让互联网回归“连接人”的初心,让平凡故事被看见,让真实情绪被感知。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普通人前所未有地平等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中,不断打破精英对文化的垄断。时代弄潮儿们的自我表达形式也随之不断更迭,从“躺平”“疯学”到“敬自己”,从焦虑内耗到自我接纳,从偏激走向温和,这也正是一个时代走向成熟的鲜活注脚。
年轻人的情绪需要被看见
辛文
当代年轻人的自嘲,并非消极的哀鸣,而是带着幽默感的坚韧,是他们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努力寻找共鸣与理解的独特方式。“第一杯敬自己”系列短视频的走红,展现了年轻人如何用幽默解构生活的沉重。
这种看似戏谑的表达,背后是对现实压力的无奈消解,其流行反映了年轻一代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对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的深切渴望。四平八稳的传统叙事有时难以完全承载他们复杂的真实感受,而自嘲则提供了一个更低门槛、更高共鸣的出口,让压抑的情绪得以安全释放。
这更是一种无声的呼唤,呼唤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年轻人通过自嘲确认彼此的存在,在“我不是一个人”的共鸣中获得慰藉,评论区常常因此成为一个温暖的互助空间。这种分享与共鸣,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情绪容器”,渴望情绪能被接住、能被包容,而不是被忽视或说教。
当然,社会不能只将年轻人的自嘲当作一种网络乐子,更需要关注其背后真实的需求和困境。这要求社会各界采取实际行动:政策层面需关注年轻人的就业、住房等现实压力,提供更多支持性政策,并完善如心理援助热线等危机干预与支持系统;学校和社区应积极构建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和互助网络,帮助年轻人培养情绪调节能力,为个体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环境。年轻人在自我调侃释放压力后,仍需保有“触底反弹”的信念,避免将自嘲变为自我设限。
总而言之,年轻人举杯自敬,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调侃,更是一代人的集体叹息和情感信号。社会需要真正看见并理解其背后的深层诉求,共同斟满一杯属于他们的希望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