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山景区游客中心

改造后的茅山风景区集镇

复建后的新四军医疗所

全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研学大会在茅山成功举办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李塔陈庄自然村

江苏省最美乡村——潘冲村

康缘养生谷
本报记者 朱浩 滕庆海
本报通讯员 徐全胜 陈瑶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茅山山脊,来自上海的旅游团陆续抵达。他们不再像早年游客那样“匆匆而过”,而是放缓脚步,沉浸于这里的道教文化、红色历史和生态休闲之中,开启一段深度体验之旅。这幅繁荣景象,正是句容市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历经三十年改革与发展、实现精彩蝶变的生动缩影。
1991年,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应运而生。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肩负起统筹风景区行政执法、规划建设与资源保护的重任。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新设立的单位,竟在三十余年间引领茅山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实践之路。
发展转型 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业态”的蝶变升级
回望上世纪90年代至2007年,茅山仍面临发展缓慢、规划滞后、景点单一和管理缺位等困境。转折发生在2007年12月,句容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大板块”发展战略,将茅山明确为“南部旅游板块”核心。次年,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按“景政合一”模式,对原核心景区及九龙山片区10个行政村实行统一管理,面积拓展至153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3万人。
体制顺了,发展便步入快车道。
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迅速实施32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35亿元。仅用一年,42公里框架道路全面竣工,200亩游客中心启动建设,新增景点十余处,老景点面貌一新,游客停留时间显著延长。2014年,茅山迎来高光时刻——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跻身江苏省顶级景区行列。荣誉之下,持续推进“软件”升级:加强员工培训、整治经营乱象、推行免费供香,彻底铲除影响声誉的“毒瘤”,文明旅游蔚然成风。
2018年起,茅山加快品质提升步伐:实现Wi-Fi全覆盖、建成智能导览系统、完成旅游厕所改造,春节祈福灯会、道教音乐节等活动精彩纷呈,夜游经济初步成型。水上项目、仲夏知音音乐会试水成功,有效激活淡季市场。2025年,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牵头组建句容市文旅集团,为下一步统筹全市文旅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随着多元化业态不断成熟,茅山景区坚持文化赋魂、业态赋形、创意赋新、品质赋美,持续提升景区新质生产力,努力在首发经济、银发经济、黑发经济、金发经济“四发”经济方面发力。
历经三十年的积累和突破,如今,茅山已形成“山上旅游、山下度假”的全域化旅游新格局。去年是茅山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周年,全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收入同比增长22.68%,再创新高,标志着茅山正式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产业提质 从“文化赋能”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
茅山不仅以道教文化闻名,更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作为道教上清派发源地,素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美誉,葛洪、陶弘景等历史人物在此修炼著书,文化底蕴绵延千年。与此同时,红色基因深植于此。1938年,陈毅、粟裕率新四军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留下抗战遗址百余处,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革命精神底蕴。
近年来,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大力整合红色资源,推动革命遗址系统性保护与开发,修复新四军修械所、新四军医疗所和新四军水坝等历史遗存,创新推出“茅山红色文化+”游学项目,入选江苏省首批游学名录。以茅山铁军营党性教育基地为核心,整合周边百余处抗战遗址、50多个烈士墓和纪念地,联动镇江市区、句容周边多个红色培训阵地,构建起以茅山铁军营党性教育基地为主体,多个培训点位为延伸和拓展的多元化培训教育架构。
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推动茅山村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铁军教育中心落地生根,实境课堂《播火者》等精品课程广受好评。2024年,“茅山红色宣讲女子民兵班”成立,红色培训规模逐年攀升,2024年达401批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品牌。
在深化内涵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加快融入华东旅游线路,将茅山纳入外地游客长三角旅游线路的游览节点。创新运营模式,注重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强化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旅行社合作共赢,延伸揽客触角,深化与牛首山、中山陵、镇江“三山”和金坛茅山的票务合作。2025年春节期间,句容茅山景区和金坛茅山东方盐湖城进行联动,推出168元的套票和新春打卡手册,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打响了“一座茅山、两种玩法”的概念。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上半年,景区迎来爆发式数据增长:1-6月,茅山景区接待游客228.07万人次,同比增长12.52%;旅游综合收入达11954.47万元,同比增长4.64%。
如今,茅山风景区以自信的姿态,走出错位发展之路,一座蜚声沪上、名动邻省、出圈港澳的“康养福地”正在茅山脚下崛起:康缘养生谷累计投资30亿元,茅山温泉假日度假酒店、茅山道温泉度假村、茅山涵田度假村酒店等特色品牌接续亮相,70余家会员组成的民宿协会助推康养经济发力攀高;1.5万人次的山东旅居团慕名而来,3万人次15日游的香港旅居团接踵而至,“一房难求”已成为常态。2024年入选长三角健康养老目的地,彰显出茅山文旅产业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民生为本 从“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民。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始终坚持“旅游富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实现翻番,10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70万元,彻底甩掉“黄茅老区”的贫困帽子。
民生工程同步实施。建设安置小区、农贸市场、中心小学和污水处理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美丽茅山”工程持续推进,潘冲村获“江苏省最美乡村”称号,上杆村等一批村庄跟进创建,为乡村旅游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生态富民,树立茅山全域旅游发展新导向。2018年,启动建设环茅山乡村1号公路,北通茅山,南接天王,东连溧阳。南部乡村以陈庄为试点,着力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北部乡村以玉晨为乡村振兴试验点,大力发展民宿和生态农旅结合项目。
围绕乡村振兴,近年来,推进“万企联万村”行动,重大农业投资达5400万元,绿色优质基地拓展至1.3万亩,中药材、优质稻米、菌菇种植等特色产业突破发展。38个扶贫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021万元,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获评“全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
2024年,全区维修农村公路14条总长15公里,惠及9个行政村,夏林村公交站通车,“放心路”通到家门口;百姓大舞台、“村晚”文艺演出、公益电影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持续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治理创新 从“传统管理”到“智慧服务”的现代转型
基层治理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面对2.3万常住人口和游客的双重压力,如何破解事多人少资源少、“小马拉大车”的困局?管委会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以“红色党建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书记项目为题,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打造善治的“茅山样本”。
2021年底,“网格哨手”队伍组建,31名老党员、志愿者成为政策宣讲员、信息快递员、群众服务员。2022年,网格进一步细化为127个“微网格”,由群众推选党员和志愿者担任微网格长,参与感大幅提升。
2024年,“智慧消防”系统建成,146家单位396个探头联网运行,安全底线牢牢守住。本土“易和”调解品牌持续深化,创新推出多元融合共治模式,织密党建、警格、网格“三网”,建强“红哨手”“易和调解队”“红警战队”三支队伍,凝聚村“两委”、警员、网格员三方力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10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载辉煌嬗变。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带领茅山实现了从山区小镇到旅游胜地的历史性跨越。三十年来,茅山的发展成就不仅是一域之光,更是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
句容茅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桑学军表示,茅山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实举措,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句容乃至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茅山力量”,在新征程中继续书写“福地茅山”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