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佘记其
本报通讯员 贾佳 谭韵斐
网格工作细致入微,大事小事皆挂心上。一本“微网格员日记”是微网格员工作的“制胜法宝”,记录着千般琐碎与万种温情。去年以来,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党委通过微网格员日记记录“六必访”“六必到”“七必报”等信息,丈量着社区工作的精度和温度。
“六必访”,信息收集的“百宝箱”
为让微网格员日记成为信息采集的关键,凤美新村社区创新实施“六必访”机制,即微网格员每天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体、重点人群、“五老”人员进行入户走访、促膝谈心、收集信息、掌握民生需求等。
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日记详细记录老人儿童在生活照料、情感陪伴等方面的需求,以便整合资源,确保关爱及时到位;针对困难群体,日记详细记录家庭状况、致困根源等信息,为后续精准帮扶掌握数据打下基础;探望独居老人时,日记仔细记录老人的健康情况以及生活物资储备情况,提供必要帮助;对于重点人群,网格员深入梳理诉求,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提供有力依据;拜访“五老”人员时,网格员耐心倾听他们对社区发展的建议。
除了推进“六必访”工作,微网格员还对小区公共设施、单元楼开展安全检查,严守安全底线。凤美新村社区党委书记赵玉华介绍,“根据日记的翔实记录,社区可以掌握各类社情民意,根据轻重缓急解决‘急难愁盼’,为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必到”,民生事项的“晴雨表”
“王大爷,您上次反映的单元门前杂草堵塞出水口问题已经解决,今天我们来做个回访!”日前,微网格员敲开居民家门时,手里拿着的一张彩色表格格外醒目——表格上“晴天”栏里新增的整改记录,正是凤美新村社区创新“六必到”机制推广“民情晴雨表”工作法的生动注脚。
“六必到”机制,覆盖网格内突发事件、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居民诉求、物业投诉、志愿服务活动等诸多内容。在“六必到”的工作实践中,微网格员化身“应急先锋”,探索“驿站受理、红网格议事、多元共治、圆满办结”模式,精确记载事件经过,客观记录处理过程和最终结果,为后续复盘、处理同类问题提供参考。
“我们将社区已解决的民生事项,用‘太阳’图标标注;对正在跟进处理的民生事项用‘多云’图标标注;对预警事项用‘雨天’图标标注,同时标注责任人员,这样就像看天气预报一样,居民随时能知道自家事办到哪一步了。”赵玉华告诉记者,社区每月召开“气象分析会”,将高频出现的“阴雨”问题纳入重点治理清单。目前邻里守望、友好停车、设施共护、沿街商铺安全巡查、老房装修隐蔽工程干预等多类“民生事项”已形成长效解决机制。
“七必报”,民生动态的“前沿哨”
“七必报”内容,涵盖了特殊人群状况、流动人口变化、邻里生活细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潜在矛盾纠纷等内容情况。微网格员每次走访巡查结束,都将“七必报”涵盖的各类情况即刻记录,逐一梳理并上报,全程跟进处理。从社区吹哨、部门响应、人员调配到方案落地、问题解决,每一步都在日记中有迹可循,构建起完整闭环。
根据微网格上报的情况,凤美新村社区党委汇聚凤美新村党支部、玉乳泉党支部、凤美老干部支部、我帮你党支部等多方力量,召开“红网格议事会”,针对潜在矛盾纠纷,溯源信息,深入剖析根源;面对各类安全隐患,精准标注隐患位置,预估可能波及的范围、受影响的人群,为后续排查整治绘制精准“地图”。
社区“格”中事,民生“网”里情。时下,微网格员日记已成为凤美新村社区治理的“文字相册”和“活字典”,记录着社区烟火日常的点点滴滴,有效实现了对风险隐患的精准防控,筑牢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