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旺产业 生态惠民促振兴

把山水资源变为高质量发展“金钥匙”

镇江日报 第05版:宜风瑞气新丹徒 2025年09月09日

  

  

  

  

  本报记者 崔宁华 本报通讯员 李梦雨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加强绿色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成功把山水资源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还绿于民,在生态修复中“起势”

  荣炳,古称龙溪、蛟溪。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临水而居、择水而栖”,境内分布“两河五湖五水库”,水道纵横、水网密布、水系发达。近年来,荣炳园区将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河道支流生态修复,着力构建完善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济河荣炳段全长约12公里,流域面积达46平方公里。过去,河道淤塞、两岸违建等问题,使得每逢汛期,流域内百姓的生产生活都面临严峻考验。近年来,园区严格对标《丹徒区通济河紫阳桥国考断面水质改善提升整治方案》要求,深入实施“拆、理、清、建”的综合整治策略,全面清除违法占用河道及两岸的违法建筑,恢复了河段岸线的自然生态面貌。

  在市、区水利、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去年10月底,通济河荣炳段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工程不仅通过清淤拓浚显著拓宽了河道行洪空间,有效消除了历史险患,还同步新建和改建了多座桥梁、排涝站、涵闸及灌溉站等关键配套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注重生态同步修复,正在建设的一条全长约8公里的生态堤顶道路,将实现从根除“水患”到涵养“水韵”的深刻蝶变,使通济河成为兼具防洪保安与生态景观功能的绿色廊道。

  为确保紫阳桥国考断面周边拦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园区陆续实施了6项应急治理与生态提升工程。其中,横塘湖排水河生态提升工程投入约95万元,完成河道清淤约2100米,清淤量约1.7万立方米;南庄十字引河生态提升工程总投资约128万元,完成清淤2800米,清淤量约3万立方米,两项工程岸坡清杂覆绿达到4.3万平方米,做到“还岸于民、还绿于民、还景于民”。

  逐绿而行,在生态保护中“蓄能”

  走进茅山北麓的曲阳西山村,目之所及山峰苍翠,溪水碧绿,栈道迂回蜿蜒,广场鲜花绽放,道路整洁干净,宛如打开了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乡村画卷。

  西山村的变化是荣炳园区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园区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环境风貌提升工程,不仅在西山村相继完成了村庄入口、临水栈道、红色广场、西山驿站、一米菜园等项目建设,更在全区范围内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聚焦重点区域,围绕“清脏、治乱、提质”目标,全面开展村庄环境集中攻坚,以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推动乡村面貌焕新升级。注重长效管护,通过强化村镇两级常态化巡查监管,构建“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工作格局,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整改,持续巩固成果,推动环境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在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深入打好攻坚战,针对涉及VOCs企业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巡查,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管控措施,持续提升VOCs治理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行动和固废非法倾倒巡查,有效防止新增“散乱污”企业和偷倒、乱倒及“跑、冒、滴、漏”等问题。构建“人防+技防”全方位立体式秸秆禁烧巡查体系,保障秋冬两季禁烧工作形势总体可控。

  为保障上述工作高效运行,园区围绕协调沟通联络、工作推动落实、问题排查整治、公众举报受理、闭环整改销号等内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推动形成了统筹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绿色空间结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山水荣炳”名片更加靓丽。

  点绿成金,在生态发展中“收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荣炳园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点绿成金”的有效路径,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镇江市丹徒区西谷里生态农旅项目应运而生,成为丹徒区首个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农文旅项目。项目以“城市+乡村+景区”为核心理念,创新推出会员定制服务、订单式农业、沉浸式场景体验三大模式。这里不仅是功能精美化、体验多样化的山水风貌休闲度假游目的地,更构建起消费全时化、生活社区化的新型空间,实现体育康养、农事研学、文化休闲的全要素融合发展。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荣炳园区还规划打造以延茅路为起点、洋湖为终点,全长约12公里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这条路线将串联起域内的山水湖泊,更将散落的传统村落与革命遗址缀连成珠。沿途配套充电桩、生态停车场、特色简餐驿站等设施,全面融入大茅山旅游度假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山水荣炳”的诗意画卷。

  荣炳园区气候温润、水网密织,特有的未污染“堰土”富含矿物质,孕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炳大米”的独特品质。生态优势吸引了亿元级智慧农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鑫德农业项目落地于此。项目聚焦研发、加工、物流、电商等关键环节,构建起“订单种植-高品质加工-冷链仓储-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闭环。未来,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将让“荣炳大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增值增效,成为强村富民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