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军杰 徐明月)在丹徒区高桥镇南北大河旁的一处小宅,退休教师鞠金海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在书桌上亮着。这位在高桥中学“站”了41年的老教师,退休后反而更忙了——他得赶在遗忘之前,打捞起“沉在江底”的故事。
高桥镇位于长江以北,是万里长江东奔到海前的一道生态屏障。这片土地曾肩负特殊使命——作为沟通新四军茅山根据地与苏中根据地的“江中跳板”,地下交通站藏于芦苇深处,情报在渔网中传递,连陈毅司令员都曾两渡此地。随着岁月流逝,亲历者逐渐老去,这段峥嵘岁月也面临被遗忘的危险。
鞠金海坐不住了。他骑着电瓶车穿梭于高桥的村巷之间,广泛采访乡亲,查阅镇志档案,将零星的回忆与分散的史料一一拼合。凭借多年文字工作经验,他选择以纪实小说《烽火顺江洲》的形式,让历史走出尘封的档案,走进当代人的心里。
为获取第一手材料,鞠金海的脚步踏遍高桥的角角落落。在东江边旧堤旁,他确认了曾经的大沙渡口——这里不仅是商船往来的要道,更是抗战时期情报传递的秘密接头点。在四方桥村,叶兆荣老人颤声讲述舅舅潘寿如的故事:那位年仅17岁的少年,凭着一身好水性,常独自凫渡长江传送情报,最终不幸被捕,英勇就义。2023年,《丹徒英烈》正式收录潘寿如的事迹,这位几乎被遗忘的英雄,通过鞠金海的笔重新为人所知。
《烽火顺江洲》在“高桥大好老”公众号连载后,引发热烈反响。年轻读者追着剧情询问“潘寿如后来呢?”老一辈则热心补充细节:“攻打区公所那天下着小雨!”面对偶尔“是编出来的吧?”的质疑,鞠金海耐心回应,贴出史料佐证。
56篇文章,14万字,他写得慎重而缓慢,字字都要经得起历史考验。
令人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群众主动为他提供线索。90多岁的吴宽元,用枯枝在地上划出记忆里的战场;百岁老人徐恒均,断断续续忆起陈毅借住旧屋的情景。为还原“荷花池的枪声”,鞠金海联合镇关工委教师3次实地勘察,对照半埋在土中的石碑与县志记载,确认日寇在此枪杀采菱姑娘的暴行。
“历史不是光靠眼泪扛着的”,鞠金海说,“它既沉重,也很光荣。”
如今,在镇政府与文化工作者的推动下,四方桥村将老街旧交通站改造成村史馆,新建的红色文化广场成为孩子们奔跑学习的新天地。鞠金海偶尔受邀去学校讲课,每当讲起那位与他学生年纪相仿的少年英雄潘寿如,总能看到孩子们眼中闪动着光芒。
江风翻动书页,屏幕微光映着鞠金海认真的面庞。在他的笔下,17岁的潘寿如又一次跃入江水,向彼岸游去;无名红嫂的身影仍定格在晨曦与油灯之间。历史不曾远去,只要还有人书写,还有人阅读,还有人传颂——高桥的烽火,就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