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忠魂映日月

——抗日英雄王龙的传奇人生
镇江日报 第06版:水韵芳洲新扬中 2025年09月09日

  

  

  

  

  本报通讯员 张晓芳

  本报记者 蒋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抗日英雄,王龙就是其中之一。

  1908年12月28日,王龙出生于原扬中县定和乡翁家塘一户书香人家。他自幼受中华文化熏陶,当过私塾老师,是个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1939年,王龙毅然辞别家人,参加新四军,走上革命道路。

  参军后,王龙先后担任新兵站站长,扬中、武进、山南(丹阳)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深入百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青年参军,还以身作则让亲友带头,在江南地区掀起了青年参军热潮。

  大智大勇斗顽敌

  1941年12月,王龙调任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后又任中共路北中心县委敌工部部长、苏中五地委敌工部长等职。当时丹北地区斗争形势紧张,他身处险境却镇定自若,利用日、伪、顽之间的矛盾开展隐蔽斗争和秘密工作。他争取并分化瓦解伪军和“伪化”人员,让他们为抗日民主政府送情报,协助营救革命人士,同时确保各条地下交通线的安全畅通。

  王龙置生死于度外,大胆开展对伪军和伪区、乡、保长的争取和策反工作。罗云高起义便是典型范例。1942年初,王龙派地下党员与伪三师三营十连连长罗云高接触,后又专门与其秘密交谈。罗云高深受触动,决定投身抗日事业。1944年11月19日,罗云高率部起义,与王龙率领的部队里应外合,一举拔掉老郎街、油坊桥等5个日伪据点,击毙日寇20余人,受降伪军2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和武器。

  此外,王龙主持的敌工委员会还负责确保我党我军往来于长江和铁路南北的活动。敌工委与长江、铁路工委配合,使南北交通从未中断,保证了我军的顺利通行,这条交通线一直保持到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时。

  1944年底,华中局和新四军总部决定把两个团的部队从江北渡江到镇江龟头山,任务交给了王龙。1945年1月5日清晨,王龙带领短枪队员,化装成生意人,先后控制了“新豫”号大货轮和一艘日本客轮,顺利地将几千人的部队从苏北送到江南。

  甘洒热血写春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中五地委和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任命王龙为镇江市市长。王龙受此重任,更加忘我地工作,四处奔波,为做好受降工作和解放镇江城日夜操劳。

  1945年9月7日清晨,王龙接到报告,一个排的伪军要向新四军投诚。他命令市警察大队长赵万和率队去丹徒镇受降。上午10时许,王龙在谏壁未得到回音,便带着警卫员周树生、运输员陈光荣赶往丹徒镇。

  得知投诚伪军已去和尚洲,赵万和等人也过了江,王龙决定前往和尚洲处理。然而,他们在丹徒江边刚上渡船,就被七八十名顽化伪军抓住拉下船,陈光荣趁机跑回去报告。敌人把王龙和周树生反绑到江滩上,王龙毫无惧色,痛骂敌人,壮烈牺牲,年仅37岁。

  英魂浩气永流传

  噩耗传开,苏南五分区军民悲痛万分。9月14日上午,分区党政军民数千人在段家桥附近集会公祭王龙。扬中县政府及各界人士集体恭迎王龙灵柩回故里安葬。沿途群众拦路设祭。9月18日,中共路北特委机关报《前进报》出版了纪念王龙同志的特刊。

  王龙烈士的妻子张玉梅,强忍悲痛,按照丈夫生前嘱咐,毅然将17岁的女儿和15岁的儿子送参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王龙殉难处附近的小桥被命名为“王龙桥”,树碑勒石,以纪念这位英雄烈士。

  王龙一生是短暂的,又是辉煌的。“功同日月英名垂青史,誉满山河遗志展宏图。”王龙的精神如不灭的火炬,照亮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