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青年英才”大赛11届,400余项目扎根

句容以“伯乐”之姿引“千里马”竞驰

镇江日报 第05版:美丽句容 2025年09月11日

  

  

  

  

  本报通讯员 尚曦 张慧民 文清

  

  不久前,“福地青年英才”创业大赛火热开赛,创业人才潮涌句容。从2015年首届大赛的蹒跚起步,到2025年第十一届决赛的群英荟萃,“福地青年英才”创业大赛走过的这11年,是一部青年创客与城市共成长的发展史,更是一曲“以赛引才、以赛促创”的奋进歌。

  “筑巢引凤”的诚意、“全程护航”的服务、“沃土育林”的生态,让一批又一批青年英才在句容扎根生长的同时,也让句容“筑”成一座创新创业名城。

  以赛聚才:从“广撒网”到“精准引”

  2015年,首届大赛以“广撒网”姿态亮相,凡符合句容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鼓励发展类项目、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具有明显产业化前景和成长潜力项目的均可参赛,力求最大限度吸引海内外创新力量,为城市发展积蓄人才“活水”。

  2020年后,大赛逐渐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11年间,从最初的广泛吸纳,到逐步聚焦句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领域和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大赛已成功转型为高度靶向的引才平台。

  “丘陵地区无人化农场项目”以科技手段与智能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在以农业为主导的茅山镇寻得发展天地;“智能数字交通标志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立足于智能交通领域研发产品,可以同时服务于有人驾驶车辆和无人驾驶车辆,已在句容找到心仪的园区落户……大赛聚焦精准引才,从国内高校到海外人才,从传统种养到人工智能,参赛项目的“科技含量”与“产业契合度”不断跃升。

  如今,大赛还围绕句容全市“两群三链”,不断创新赛制、优化赛道,赴高校、园区进行宣传动员,各板块立足特色产业承办赛事。11年来,累计3500余个项目报名,400余个获奖项目在句容扎根结果,带动1500余人就业,大赛不仅成为句容招揽人才的重要名片,更为“产业强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策赋能:从“资金扶持”到“全方位陪伴”

  近年来,句容市深入实施“福地句才”工程,创业扶持政策从“单一资金支持”升级为“全过程服务包”。

  句容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大赛获奖项目不仅可获得2-2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0.5-5万元的奖励资金以及3年免收租金办公场所支持,符合“福地句才”工程相关政策的人才,还可享受最高20万元的购房补贴、1800元/月的生活补贴、1000元/月的租房补贴等。

  从事食用菌种植加工的郁宝峰曾在创业初期遇到资金紧张,得益于大赛奖励及扶持资金支持,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目前年产值1100余万元,郁宝峰也成为“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无线物联网消防监控系统”项目负责人孙志锐,一度面临资金困难、人手不足、接不到订单难题,宝华镇和人社部门提供了创业辅导、场地保障、落户安居、人员招聘等支持,让其有更多精力专注创业,其本人也获评“江苏省双创博士”……

  从“给钱给地”到“赋能赋智”,句容用时11年构建起了“赛前有指导、赛中有对接、赛后有跟踪”的创业服务体系,让每个项目都能找到成长的“养分”。

  以业兴城:从“项目落地”到“产才融合”

  11年间,大赛不仅带来了项目,更推动了“创业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如今的句容,创业生态愈发繁茂,边城镇集聚了一批新材料项目,白兔镇涌现出特色农业项目,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这种“一镇一特色”的产业布局,正是大赛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落户项目中六七成经营良好,近3年累计销售额达6.5亿元,赛事从“创业展示平台”进化为“产业升级引擎”。

  位于开发区的琅琊创新港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推动产才融合实践具有战略意义。园区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布局,致力于打造集AI算力平台、科技展示交互、教育培训、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体系,不仅吸引了百度、商汤、华为等头部企业入驻,还与江苏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句容的人才政策与创新港的“零房租”扶持、“一企一助手”服务相叠加,数字人才服务平台、智算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中心相配套,为创业项目孵化和扶持提供服务,帮助人才更好在句容创业并融入产业生态。

  “福地青年英才”创业大赛,是句容向创业人才递出的“邀请函”,更是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随着产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句容还将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力,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同时升级人才服务,建设镇青驿站、配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让创业者“安心创业、舒心生活”,让“创业梦”与“城市梦”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