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江罗瑞
本报记者 盛林娟
前不久,刚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完成本年度职业技能培训对口帮扶任务返镇的丹徒区谷阳镇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吴亚平,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又为新一批学员的岗前培训忙碌起来。今年53岁的他,已连续6年奔赴千里之外的澄城县“传经送宝”了。
一副镶边眼镜,眼神睿智,办事果断——这是吴亚平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自1992年踏上教育岗位、6年后转战社区教育领域以来,他在基层社区教育一线已深耕了27个春秋。从一名社区教育的“门外汉”,通过虚心好学、不断摸索,成为业内公认的行家里手,他将原本默默无闻的谷阳镇社区教育中心打造成江苏省职工培训先进单位,成为我市社区教育的一张名片。
2019年6月,凭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职业培训等领域逾20年的丰富经验,谷阳镇社区教育中心被上级部门确定为“苏陕协作”中对口帮扶澄城县的“援澄”单位。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吴亚平毅然挑起大梁。
如何将丹徒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势与澄城县的实际需求有效“嫁接”,并让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吴亚平思考的核心。他放弃节假日休息,大量查阅澄城县的一手资料,与同行专家深入研讨,迅速拿出了翔实的培训方案。他多次组织精干师资力量,远赴澄城县多家培训机构,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精准培训指导,内容涵盖妇婴照护、老人护理、烹饪、保洁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家政服务技能。
“我们坚持‘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吴亚平介绍。所有学员结业后均须通过严格的技能鉴定考试,实现“持证上岗”。因其培训出的学员业务全面、能力出众、吃苦耐劳且责任心强,“澄城阿姨”逐渐在市场上打响了名号,深受客户青睐,如今已成为全国家政服务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大量劳动力就业,更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富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吴亚平还紧紧围绕“产业+创业+就业”的思路,积极创新模式,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开设了服装制作等市场急需的技能项目,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技能困扰,同时也满足了东部用工单位的迫切需求,实现了互利双赢。截至目前,累计开设家政服务、SYB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岗前等各类培训32期,培训778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困难劳动力329人,学员就业率高达90%,创业成功率达30%。
值得一提的是,帮扶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吴亚平介绍,他们采取了“澄城点菜,丹徒主厨”的精准对接方式——澄城县提出培训需求,丹徒方面则调配最优资源“照单烹制”。除了集中面授,培训老师与每一位学员都建立了线上联系通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持续性的跟踪指导,确保学员结业后能顺利就业、稳定从业。
六载风雨无阻,千里倾情帮扶。吴亚平用他的专业、坚守与奉献,不仅为澄城县打造了一张走向全国的“劳务名片”,更生动诠释了“苏陕协作”的深厚内涵,谱写了一曲东西部协作、共同发展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