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技术赋能 机制激励

鸿晨集团:厚植成才沃土,让职工在一线迸发光彩

镇江日报 第03版:丹凤朝阳 2025年09月12日

  

  

  

  

  本报记者 曹源 佘记其

  本报通讯员 许芳 汤小君

  

  近年来,江苏鸿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晨集团”)作为镇江和丹阳产改办确定的产改试点先行单位,通过产教融合、技术赋能、机制激励三种举措,厚植成才沃土,让一线产业工人有了展示风采、成长成才、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职工的获得感、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产教融合,构建人才支撑“蓄水池”

  为落实丹阳市与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校地高质量发展合作互动计划纲要》,2024年10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生命健康产业学院正式成立并揭牌;2025年4月23日,中北学院与鸿晨集团共同签署“鸿晨眼健康奖学金”及“鸿晨眼健康大学生创业基金”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领域迈入更深层次合作阶段。

  除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鸿晨集团还推进校企同心、共育匠才。在企校联合培养模式中,以企业为主导、院校参与的联合培养机制,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中级工、高级工等技能人才,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目前,鸿晨集团已有200名员工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公司党支部还与中北学院举行了党建共建签约仪式,通过开展系列特色党建活动,实现党建与专业发展‘双融双促’。”鸿晨集团培训部部长王高军介绍,鸿晨集团+中北学院这一“地方名企+应用型高校”校企共建模式的有益探索,校企双方成效明显。

  技术赋能,打造人才培养“加油站”

  “以前纯粹是机械劳动,现在集团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家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提高了,会主动思考和琢磨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变强了,员工的获得感也变强了。”集团车房中心杭彬彬说,他的先进操作法正在申报中。

  杭彬彬的例子是鸿晨集团成立“鸿蒙学院”、全面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和职能系统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21年成立以来,鸿晨集团针对125名公司内职人员开展校企产教融合项目培训、对345人开展江苏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对182人开展省地方标准《视光学检查规范》的贯标培训,此外开展员工技能培训、职业道德与安全生产教育活动,1318人参与……针对公司外职人员运营、技能、产品等培训涉及12000余人,针对内部员工阶段性的开展生产技能、产品知识、销售等多维度的培训达400余场,实现培训层级、人员全覆盖。

  王高军介绍:“公司文化墙上挂着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证书,2021年只有一面墙,如今挂满了4面墙,公司员工共2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近600人。”

  机制激励,赋能创新创效“新引擎”

  2021年至今,产改让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7%,主要体现在生产线上的提升。如今集团车房定制镜片生产线已经升级至4.0版本,生产线从原来的半自动变成如今的全自动,对于员工的专业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求员工提升技能。

  “作为职工方协商代表,我发现职工普遍关注创新成果、发明专利和技能等级提升能否获得相应的津贴。”鸿晨集团基片车间职工岑光远表示,集体协商确定的薪酬激励制度,能够激发职工学习技能、创造效益,最终达到企业稳队伍、引人才、促发展的目的。

  鸿晨集团一方面出台并执行以“内容合法、重点突出、程序民主、职工知晓”为主要内容的《集团协商制度》。另一方面,颁布并执行以多劳者多得、善为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为主要内容的《鸿晨集团绩效技能激励管理制度》。两项制度激发了产业工人学技术、提技能、创效益的新动力。

  鸿晨集团产改工作试点以来,职工钻研技术的氛围更浓了,产品合格率更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更好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更强了。未来,鸿晨集团将沿着产改方向,不断推动“科创赋能 产业蝶变”产改深化走深走实,为丹阳提高产业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