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老科协会员蔡培元荣获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

九旬“土壤魔术师”变废为宝助桑麻

镇江日报 第01版:头版 2025年09月13日

  

  

  

  

  

  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邵利民

  

  日前,2025年度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名单揭晓,市老科协农业分会会员、年逾九十的蔡培元荣登个人获奖榜单。市老科协近日专程登门慰问蔡培元,向他表示祝贺。这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以30年退休时光在农业科技领域书写了一段“银发创业”传奇——他不仅将废弃的醋糟、菇渣、木屑等变为“金土”,更用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废物”中掘金,巧思解农忧

  从市硫酸厂厂长岗位上退休后,蔡培元并未选择含饴弄孙的安逸生活。在自家屋顶侍弄花草时,他敏锐地发现“好土育好花”,但市区优质花土难觅。彼时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1994年,他骨子里始终憋着一股干事创业的劲头。

  这颗创业的种子由此在心头萌芽。蔡培元经过市场调研与请教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创办了民营土壤改良剂厂。在全国花卉园艺博览会上,他带去参展的花土花肥竟被客商很快抢购一空,市场的热烈反响坚定了他深耕基质产业的决心。

  面对原料短缺的困境,蔡培元将目光投向“沉睡的资源”——市内堆积如山的醋糟以及菇渣、木屑、中药渣等十余种工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难于处置,反倒成了他眼中的宝贝。他运用静态好氧发酵技术,将它们转化为可替代天然泥炭的优质基质原料。当面对醋渣发酵时PH值过低、EC值过高的技术壁垒时,他埋首专业报刊资料,反复改进配方,最终攻克了原料不稳定的难题。

  “为农民提供买得起的产品”——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正是他二次创业的初心。他开发的基质产品覆盖蔬菜育苗、水稻育秧、草莓蓝莓栽培等多元场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500多万元,更直接为应用示范点新增产值2143万元,有力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事业。

  “借智”攀高峰,银发映丹心

  永葆“活到老、学到老”的激情,蔡老深知科研必须“站在巨人肩上”。为此,他频繁奔波于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十余家高校院所虚心求教,甚至常年聘用延边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驻场作专职技术顾问。这份勤学与谦逊,使他创立的兴农、培蕾两家基质公司从屋顶花园的灵感起步,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兴农公司去年底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科技硬实力支撑企业腾飞。目前,两家公司累计建成8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力超30万立方米,更形成70余项国家专利与实用新型技术、8项企业标准及4篇论文的丰硕成果。他个人参与研发的“植物营养基质研发与生产化应用”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物发酵废弃物源基质产业化关联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田畴映晚霞,沃土润无声

  作为市老科协骨干,蔡培元将科技助农视为己任。他经常随老科协专家下乡指导,热心参与“三下乡”科普宣传公益助农活动,将自产农资与农技资料赠送给农民,并答疑解难,多年来自掏腰包资助农业企业与农民累计超30万元。当被问及获奖感受,这位九旬老人目光温润而坚定,“一辈子和土壤基质打交道,能让废料变成沃土,让农民用上实惠的好产品,让技术扎在田里生根——这就是我品尝到的最甜的滋味。”

  熟悉蔡老的市老科协会长孙沛然对他赞誉有加:“蔡老30年深入农业探索创新的足迹,既破解了废弃物污染之困,又以‘买得起’的基质惠及万千农户,其产品适用性广、推广价值大,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在孙沛然看来,蔡培元此次获奖,闪耀的不仅是一位老科技工作者永不褪色的智慧光芒,更是科技兴农路上用银发照亮沃野的赤子之心。

  已至鲐背之年,蔡培元依然精神矍铄。他以创新之智发光发热,持之以恒培厚乡村振兴的春泥,正悠然奏响一曲“老骥伏枥,志在沃野”的时代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