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5年01月11日

民生跟着民声走,实事办到心坎上

12大类“民生清单”变为“幸福图景”

  

  

  

  

  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姚秀峰

  

  铺上“浪漫紫”的古运河二级平台游步道串联节点景观,3.2公里镇江古运河串珠成链,构成城河联动、融汇古今的“城市画廊”。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积极推进,深入挖掘优质就业见习岗位资源,拓展青年见习空间,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共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13233个,吸纳4956人参加见习,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从可感知、可量化、可考核的“民生清单”到可感、可触、可见的“幸福图景”,过去一年,我市聚焦民之所望、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扎实推进十二大类40项民生实事项目,托起稳稳的幸福。

  民生跟着民声走,实事办到心坎上。市发改委社发处处长朱玥介绍,在2023年10月,我市就启动了2024年民生实事征集工作,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的13个领域,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在社会各界的充分参与下,梳理出一批人民群众关注度高、人民代表反映强烈的事项。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形成了13大类50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最终通过人大代表票决确定了12大类40项民生实事,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民生领域。”

  办好民生实事,贵在用心,重在落实。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项目化落实、节点化推进”,不断提升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质效。

  工人大剧院传出悠扬的歌声,展览馆内产改摄影展、职工书画展、职工劳动主题海报展吸引了众多市民,乒乓球馆内欢呼叫好声不断,戏剧馆内一幕幕经典黄梅戏韵味十足……去年9月底,焕新“归来”的工人文化宫让职工们乐在其中,直呼“惊喜不断,好戏连连,是新时代职工的家园和乐园”。

  又好又快办,幸福提前来“敲门”。“按照‘能早则早’原则,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各项目倒排时间节点,加大推进力度,争取提前完成。”朱玥介绍,早在2024年5月,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镇江市云影像平台建设等民生实事项目提前“交卷”。到10月底,15项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市进一步完善督办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并赴现场调度推进;分管副市长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同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紧盯项目实施重点环节,落实资金、土地、规划等要素保障,采取月度调度、季度专报、实地检查推进等多种方式,提速项目建设,严格工程招投标和质量验收标准,确保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办成“民心实事”。

  为民办实事,使命在肩、脚步不止。截至2024年12月底,新增公共停车泊位等15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细心的市民王女士发现,一些边角空地成了停车泊位:“政府动脑筋想办法,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解决难题,值得点赞。”

  新增车位既缓解了停车压力,又促进了区域活力。群众点赞的背后,是多方努力的成果。去年,我市城管部门充分利用边角、闲置地块以及退让区域设置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全年新增停车位2085个,有效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题。

  全方位联动,全链条履职,全过程督查,让民生实事做到建管并重。市发改委主任谈沁磊表示,对已完成的民生实事项目,发改部门将持续开展“回头看”“事后问效”,督促牵头部门健全管理、运营、服务等长效机制,真正把工作闭环、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市民群众持续受益。

  谈沁磊透露,目前,按照13类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发改部门在广泛征集社会公众建议和人大代表建言的基础上,初步编排了2025年候选项目13大类48件,进一步分析研判后将提请市人代会进行票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